返回首页

大商所:发挥期货品种功能 促进农牧产业链健康发展

马爽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马爽)大连商品交易所(简称“大商所”)商品一部负责人胡杰在2021中国农牧产业(衍生品)大会上表示,近年来,玉米、生猪、鸡蛋等农业产业均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新变化,为了贴近现货市场的发展趋势,有效促进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大商所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整、优化措施,并积极探索场外市场,以更好地服务产业。

  据了解,玉米现货市场产不足需的问题仍在持续体现。今年以来,玉米市场出现了两个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进口量增长明显,其二是行业向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方向发展,一些深加工产能陆续在主产区建成,东北外运的玉米量不断减小。基于此,大商所不断优化玉米期货交割制度与布局。据胡杰介绍,一是在非东北地区增设交割库,二是优化贸易商厂库,三是调整锦州港升贴水,四是持续跟踪现货市场玉米质量。

  “今年在河北、陕西、江苏三地增设了三家玉米期货集团交割仓库,把整个华北玉米及海运玉米涵盖在交割体系里。此外,去年9月在东北港口地区增设了贸易商厂库,对贸易商厂库管理制度做了优化,贸易商厂库的功能发挥越来越好,交割量也开始逐渐增加。”胡杰说,此外,把锦州港的升贴水由-5元/吨调整为0元/吨,更加贴近现货市场的实际情况,不仅如此,大商所还持续跟踪现货市场玉米质量,主要采取抽检主产区玉米样品及全市场调查问卷的方式,以便于适时根据最新情况进行相关调整。

  生猪期货于今年初上市,目前市场运行理性,期货价格反应了市场对未来供需的预期。作为国内首个活体交割品种,为保障交割平稳,大商所做了多项工作。据胡杰介绍,首先,采取多元化交割包括协议交收、场外交易、便捷提货、回购等多种方式,以满足各类型市场主体从期货端转至现货端的需求;其次,交割库的延伸服务,能为买卖双方提供运输和屠宰资源服务,不仅如此,在技术支持方面设置的交割APP、视频监控、远程直播等多形式共同保障了生猪期货交割的平稳运行。

  据介绍,截至9月13日,已经完成20手配对,包括了车板交割、标准仓单交割等方式,交割地涵盖了河南、湖北、江苏、浙江等多个地区,参与交割的买卖双方客户群体也比较多元,既有期现公司,也有养殖场、屠宰场、贸易商等实体企业。在实际交割过程中,协议交收、延伸服务等措施都为参与交割的市场主体提供了现货上跨省运输、屠宰备案等便捷通道。

  整个生猪产业积极参与生猪期货交易。据介绍,生猪期货的法人日均持仓占比是36%,生猪产业中的头部企业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生猪期货市场,尝试性地利用期货市场来管理今年上半年生猪现货价格大幅度下跌的风险。

  考虑生猪养殖行业中,市场结构仍是以中小养殖户为主流,“保险+期货”模式则更适合一些不具备期货人才团队的中小养殖户。据胡杰介绍,今年上半年共有50家期货公司、10家保险机构参与其中,大商所共立项了103个生猪“保险+期货”项目,投入6254万元的扶持资金,目前已有21个项目产生赔付。

  胡杰表示,针对生猪现货市场现状及各市场主体需求,大商所下一步将通过不断提质增效以更好地发挥生猪期货的功能。一是扩充交割资源,完善交割库布局;二是有序活跃市场,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提量增效;三是完善多元化交割和延伸服务,继续完善集团化交割、场外交易等延伸服务;四是提高交割效率和质量,推进智能交割监管和猪肉替代交割研究。

  鸡蛋方面,随着JD2106新规则落地,鸡蛋交割质量标准越发贴近现货市场,交割区域进一步扩大,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指标均有明显改善,鸡蛋期货服务产业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胡杰表示,大商所将继续优化鸡蛋期货交割流程,提效率、降成本,促进功能发挥。一是厂库交割结算流程与其他品种相同;二是优化多客户同时在厂库提货流程;三是缩短从交收日到开始提货的时间;四是在厂库开展车板交割,加强车板交割管理。此外,大商所还将从多方面入手,降低卖方和厂库的财务成本,提高交割能力,加快货物流转,促进场内、场外协同。

  另据胡杰介绍,今年上半年,大商所农产品市场整体功能发挥良好,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客户结构不断优化,交割平稳顺畅,市场功能继续改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大。据统计,截至2021年8月底,全国农产品期货期权成交量约15.2亿手,其中大商所农产品成交量8.7亿手,占全国农产品57.2%,同比增长12.4%。分品种来看,豆粕、玉米成交量都出现稳定增长。从持仓结构来看,2021年1-8月,农产品期货参与交易客户数74万户,同比增长4万户。此外,近年来大商所农产品期货的法人客户的持仓结构不断优化,主要品种的法人持仓占比均已超过60%,油脂油料品种的法人持仓占比超70%。前8个月,大商所农产品交割量17.2万手,占大商所总交割量的64.3%。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良好,套期保值效率及价格发现两大功能指标均稳步提升。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