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上期所理事长姜岩:继续发挥地处上海的地域优势 完成“四大转型”

林倩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林倩)5月26日,第十八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在上海举行。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称上期所)理事长姜岩表示,作为大宗商品要素市场的关键性金融基础设施,上期所将在社会各界的持续大力支持下,继续发挥地处上海的地域优势,以“四个成为”为指引,完成“四大转型”。

  姜岩表示,上期所始终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为宗旨,把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回望过去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国证监会的领导下,在市场各方的关心支持下,上期所与行业同仁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在推动市场发展中奋勇拼搏、砥砺前行,合力交出了引以为豪的优异答卷。原油期货不仅经受住了负油价等极端事件的考验,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行情,同时实现了原油报关进口和复运出境至韩国、新加坡及缅甸等国;20号胶和低硫燃料油期货,已经开始在国际贸易中作为计价基准使用。铜品种创新使用“双合约”开放模式,上市国际铜期货,其价格逐渐得到亚太地区铜产业的认可。此外,原油期权将要作为我国国际化期权品种挂牌上市。

  “虽然我国期货市场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但我们深知,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市场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姜岩指出,亟需推动“四个体系”从“建起来”到“强起来”,即改变原来较为单一的、浅层次市场体系格局,建立场内场外对接、境内境外互动、效能大幅提升的立体化、多层次的市场,赋能全产业链、供应链;拓展品种序列覆盖面,打造丰富且高质量的产品,形成强大的风险管理与财富管理“工具池”,精准服务国民经济;进一步增强市场风险管理功能发挥,培育头部要素配置机构,形成产业链、供应链、资产管理端的各类机构投资者深度参与市场的良好生态;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构建更加成熟的基础设施与制度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期现一体化双轮驱动 境内境外市场联动

  首先,姜岩表示,上期所力争成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开路先锋,实现业务主线由场内驱动向期现一体化双轮驱动的转型。一方面将紧密对接全产业链,立足满足其全生命周期、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套期保值需求,打造期现一体化的高质量产品体系,加快氧化铝、铬铁、合成橡胶、成品油、天然气、石脑油、瓦楞纸、双胶纸、电力等品种上市,并以标准仓单交易平台为抓手,积极发展商品互换等场外业务,深化与浙江自贸区和宝武集团等相关方的战略合作,探索建设仓单注册登记中心,推动期现联动发展,助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

  另一方面将紧密围绕期现一体化市场结构性问题,聚力联动机构体系,增强市场厚度与深度的中坚力量,加强宣传、强化投教,吸引实体企业、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对冲风险,推动培育大宗商品贸易服务商、支持期货公司及其风险管理公司等机构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为国民经济各环节客户提供低成本的风险管理服务,助力全产业链提升稳定性、竞争力。

  其次,力争成为更高水平开放的排头兵,实现市场布局由境内为主向境内外联动的转型。姜岩指出,上期所一方面将始终立足于国内市场的需求,研发上市航运指数期货等更多的对外开放品种,助力实体企业更好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另一方面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快规则制度国内外对接,深入开展境外交收业务,探索国际铜期货境外设库,加强与境外市场的合作与联通,积极引入QFII、RQFII参与交易,构建全球投资者积极参与的引力场,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

  科技战略主动赋能 现代化治理+管理转型

  再次,姜岩表示,上期所力争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范例,实现科技战略由支撑发展向主动赋能的转型。聚焦“数据让监管更加智慧”,做好新一代交易、结算、监查系统建设,积极探索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在业务场景的应用,提升科技监管与信息集成化水平,为市场提供更加优质的技术服务。

  最后,上期所力争成为金融基础设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行者,实现管理模式由传统经营向现代化治理+管理的转型。期货市场是提供连续、公开、权威价格的场所,与时俱进、贴合市场实践的治理体系是市场有效发挥价格发现功能的基础。上期所将始终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原则,坚持底线思维,紧密跟踪市场变化,大力排查异常交易和恶意炒作行为,及时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做好期现联动监管,遏制价格不合理波动,提升一线市场监管与治理效能,以“零容忍”践行者为己任,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攻坚战、持久战。

  面向未来,姜岩表示,上期所将开启转型发展新征程,努力打造一个场内场外聚合、线上线下融合、期货现货结合、商品金融联合的综合化国际化的一流衍生品服务平台,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功能全面升级,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肩负起“服务和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的光荣使命。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