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 期货服务在东北市场扎根开花
在“东北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企业和金融机构应该如何融合发展?
对此,期货机构拥有一定话语权。日前,第二届产业企业风险管理大会同期会议在沈阳举办。参会的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以及东北地区主要产业企业围绕“期货市场如何更好地服务和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
运用期货工具 需求与问题共存
辽宁证监局局长柳磊表示,辽宁是工业和农业大省,风险敞口时刻存在,风险管理需求旺盛,期货等衍生工具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服务产业和农业是期货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切入点。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日益频繁,产业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不断增加,但其在运用期货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也不容忽视。
作为对期货运用比较深入的企业,鞍钢股份原料采购中心矿石采购部经理敬党介绍,鞍钢集团成立期货部5年来运用期货的体系基本形成,管理逐渐完善,在发现和控制风险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公司在运用期货时遇到的最突出问题就是人才问题,“现货人才年龄偏大,没有系统学习期货知识;期货人才学历高、年轻,但缺少现货相关经验”。
凌钢股份营销管理部部长林达智同样认为,产业企业要想用好期货,需要交易、研究、风控、财务等多方面人才,人才缺乏是限制企业运用期货的重要问题。“另外,期货本身存在基差风险,企业运用期货存在追责审计风险,这两点导致企业发现风险后很难在第一时间用期货工具对冲。如果期货公司能提供简单及时的产品,企业就可以全权委托,解决人才和风险的问题。”他补充说。
本钢板材期货管理部副部长孟纯则从产业企业自身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企业在运用期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部分传统企业自身灵活性不足,销售模式比较固定,与金融不能紧密联系起来;二是企业套保与风险敞口匹配不一致;三是财务人员对套期保值相关业务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四是企业内部缺乏开展套期保值业务所需的制度和规则。
期市应推层次化个性化业务
面对企业提出的需求与问题,与会的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代表也提出了建议与意见。
南华期货副总经理唐启军认为,企业参与期货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企业缺少与期货业务相适应的考核制度;其次,企业对期货公司提出的交易策略、模式的审批流程用时较长;最后,企业还存在对产品库存敞口管理不够细化等问题。对于人才短缺的问题,他认为,独立培养人才成本较高,企业很难接受,而大商所和高校合作定向培养人才的模式,对企业来说非常实用。针对财务制度方面的问题,企业也可以通过参加大商所的相关培训来解决。
永安期货副总经理石春生表示,永安资本近年来在很多业务上与北方企业合作,发现北方企业对期货的认识在不断深入,需求也逐渐丰富。“我们在期货定价的基础上,提供一口价、锁价、含权等多种服务。期货公司的服务不能停留于传统的‘1.0’方式的通道服务,而要向产品化解决方案的‘2.0’方式和提供综合型解决方案的‘3.0’方式发展。”他说。
石春生还认为,现在大多数企业运用期货还只是在投资层面,很少应用到战略层面。他表示,在同质化竞争和产业整合的背景下,企业一定要将主动管理风险上升到战略高度。“这其中对市场的培育也很关键,要帮助东北企业认识主动管理价格风险的重要性。”
鲁证经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秦小海介绍,期货经营机构现在的产品和服务已逐渐分层,第一层是简单的套期保值方案;第二层是互动性的服务,包括基差交易、场外期权,需要企业对衍生品理解并提出相应的需求;第三层是综合化的服务,比如直接为企业做库存管理服务,把衍生品工具结合到现货贸易中去。
上海海通资源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岗锋认为,未来风险管理子公司需要核心竞争力,应该围绕企业多做服务型的产品,承接企业风险、满足企业个性需求。
大商所副总经理王玉飞指出,东北企业提出的各种问题对期货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情况下企业对风险管理有丰富且具体的需求,而期货公司往往因信息不对称而不能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或者服务深度有待加强,服务方式不够多样化。下一步,期货公司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细化,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方案;东北企业也应加强与同行和期货公司的交流,以开放的态度去了解风险管理领域的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