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2019中国玉米产业大会: 衍生品呵护“米袋子”玉米产业链向纵深发展
9月11日“2019中国玉米产业大会”在大连召开。玉米、饲料、养殖相关产业链企业,金融机构和行业协会代表共聚一堂,在此平台上沟通交流、研判形势,以实现产融结合、创新共赢。
与会代表指出,玉米产业链条关乎“米袋子”和“钱袋子”,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推进玉米产业链健康发展,不仅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三农”发展,有助于相关产业链企业完善风险管理工具,获得更多稳健经营的保障,还能促进玉米产业链不断优化升级,并朝纵深方向发展。
期货顺应避险需求
“近年来,特别是临储政策改革以来,玉米价格波动幅度加大,多元主体积极入市,相关机构避险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为我国玉米加工贸易及饲料养殖等相关产业链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总经理王凤海表示。为此,大商所积极探索期货市场服务玉米产业有效方式,不断加强产业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融合发展。
作为玉米产业链保驾护航的主要工具,“玉米期货”成为本届大会上讨论的焦点之一。大商所党委书记、理事长李正强说,大商所持续推动玉米期货市场行稳致远,积极为玉米市场化改革贡献“期货力量”。李正强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玉米期货恢复上市15周年,也是玉米市场化改革不断探索的15年。玉米是我国三大口粮之一,也是重要的饲料来源,服务玉米产业健康发展是期货市场义不容辞的责任。
玉米期货也是大商所1993年开业首日就上市的期货品种。在经历了全国期货市场清理整顿之后,2004年大商所重新上市了玉米期货,从此翻开期货市场服务玉米产业的新篇章。
全国畜牧总站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聂善明表示,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业生产大国,2018年全国畜牧业总产值近3万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近1/3,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也是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生产的主要投入品。
他指出,玉米产业链条覆盖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供求形势关系饲料产业格局,也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米袋子”和“钱袋子”,因此,优化玉米产业结构,促进玉米市场健康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饲料工业及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兴旺、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他还表示,玉米期货上市以来运行平稳,大商所期货品种价格已成为国内市场的权威价格。许多饲料企业通过参与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交易,规避了价格波动风险。“保险+期货”模式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为农民解忧,种植户在农产品价格上得到保障,降低了市场风险。
在发展中完善
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玉米期货成交量4610万手,日均持仓量95万手,同比分别增长43%和29%,分别占大商所农产品期货成交量和日均持仓量的18%和26%。
玉米期货不仅在“量”上有显著飞跃,在“质”上也有明显提高。记者从大会上了解到,玉米期货上市以来“与时俱进”特征明显,合约制度不断优化,交易量、持仓量稳步提升,较好满足了市场风险管理需求,有力服务了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了实体经济有序发展。
十几年来,大商所不断推动玉米期货市场的完善。据李正强介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不断丰富玉米产业链的衍生工具和产品,为产业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管理价格风险提供多元化选择。大商所围绕玉米生产加工、饲料养殖的产业链条,在上市玉米期货基础上持续推出了与该产业链相关联的鸡蛋、玉米淀粉期货和豆粕期权、玉米期权、相关商品互换业务、商品指数,为玉米产业链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避险工具。今年1至8月,玉米期货成交量6200万手,成交额1.2万亿元,日均持仓94万手,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6%、55%和35%,为产业企业管理风险提供了充足的市场流动性。今年新上市的玉米期权,已累计成交314万手、成交额8.5亿元,市场功能初步显现。
二是持续优化玉米品种规则制度,不断提升市场运行质量和效率。大商所贴近产业需求和产业实际,不断完善玉米交割质量标准,实施“三步交割法”、延伸交割、集团交割等交割管理制度,玉米交割区域从辽宁港口扩展至东北三省一区,探索在玉米非主力合约上试点期货做市商业务,提升了市场效率。
三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根本宗旨,不断创新完善玉米产业服务体系。大商所依托产业大会、期货学院、EDP培训、产业(产融)培育基地等服务品牌,加大市场培育力度,着力夯实市场基础。同时积极推广“保险+期货”试点、基差交易试点,持续探索服务玉米产业的新模式新机制。作为首批试点品种,2015年以来,大商所已开展97个玉米“保险+期货”试点项目,累计超过300万吨玉米生产得到价格险或收入险保障。今年以来,大商所已有8个玉米县域试点项目、33个玉米分散试点项目和12个玉米场内期权试点项目完成立项或备案,玉米产业服务不断拓展深化。
四是维护市场安全平稳运行,积极促进市场功能有效发挥。今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玉米消费大幅下降,不少玉米现货商运用期货市场对冲风险,玉米期货正逐步成为现货企业的避风港和现货产业链的稳定器。
未来前景可期
近几年,随着玉米价格的回归,下游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玉米深加工产业等成本降低,我国玉米产需缺口扩大,玉米库存消化速度大大超过预期。近期,玉米价格受国际经贸摩擦和非洲猪瘟因素等影响较大,未来仍将受到政策性库存玉米投放等多重因素干扰。
下一步,大商所将紧密结合玉米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推进衍生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于具体举措,李正强指出了三大方向:一是不断完善玉米产业链衍生产品体系。大商所正积极推动生猪期货上市,加快研发食用酒精、工业酒精和淀粉糖等下游品种,争取早日推出玉米淀粉期权,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多风险管理工具。二是不断推进规则制度创新。探索进一步创新交割制度、完善交割管理,推动玉米市场从北到南、从产区到销区、从水路到陆路的全面融合和畅通。三是不断扩大服务玉米产业的方式与手段。持续推进“农民收入保障计划”、“企业风险管理计划”试点,探索开展“新型粮食银行”试点,积极推广玉米基差贸易试点,努力形成可广泛复制的典型经验。希望玉米产业链企业更多地参与和利用期货市场,不断提升玉米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大商所农产品事业部副总监胡杰介绍,今年大商所针对玉米品种开展了“新型粮食银行”试点,覆盖东北三省一区,服务农户400余户,帮助农户增收162.4万元。对于未来的发展愿景,胡杰表示,玉米期货将继续完善集团交割体系,并通过厂库等制度安排进一步盘活港口及周边库容资源,有效促进期现货价格的回归;研究和推动油脂油料品种的国际化,积极吸引以产业客户为代表的境外投资者。
2007年,大商所举办了首届玉米产业大会。12年来,参会人员累计近万人次,其中产业企业代表超过60%。每年一度的玉米产业大会已经成为玉米上下游企业与期货行业信息共享、合作共赢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