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逐渐消化了特朗普上台后的兴奋,铜价震荡回落,回吐了前期涨幅。前期上涨,一部分原因是随着黑色系品种以及其他有色金属的上涨,铜相对处于价值洼地,有补涨需求。另一方面,人民币贬值也抬升了国内铜价。宏观上美国确认开启加息周期,中国制造业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短期企稳,全球经济有逐步走好的迹象,资金面和情绪面对铜价形成利多。
截至1月6日,LME铜库存为29.51万吨,比2016年11月底增加6.03万吨,增幅25.68%,上海方面铜库存,为17.15万吨,比2016年11月底上升2.74万吨,升幅19.09%,国内库存与伦敦库存同时上升。
近期国内铜现货贴水扩大,主要受到年末节日气氛影响,2016年12月由月初贴水180元左右扩大至月底贴水240元左右,元旦后,贴水出现改善收窄至100元左右。贸易商收货积极,下游需求按需采购。LME方面全月维持贴水,贴水区间在5美元~18美元,2016年12月开始贴水逐步扩大,注销仓单占比逐渐下降,截至1月6日,降至32%附近,后期对库存下降预期减弱,对铜价支撑下降。整体来看,铜现货市场变现略疲弱。
热点因素及基本面分析
中国2016年12月财新制造业PMI51.9产出增速近6年最高
财新和Markit联合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2016年12月财新制造业PMI51.9,创2013年1月以来最高,预期50.9,前值50.9。12月财新制造业PMI较11月跃升1个百分点,显示年末制造业扩张有所加快。
2016年12月中国经济继续好转,大部分分项指数似乎展示出了一片乐观景象,不过补库存和物价上涨的可持续性存疑,经济的切实企稳还需进一步观察。2016年12月财新制造业PMI报告要点包括:产出增速接近6年来最高;新业务总量增幅可观;投入成本录得2011年3月以来最显着涨幅。许多厂商均表示需求基本面转强,新客户增多。月内新业务量持续上升,与产出一样,新订单的增速也超过11月,创下2014年7月以来最高纪录。2016年12月中国官方制造业PMI为51.4,略低于上月0.3个百分点,保持在扩张区间,为年内次高点。
美数据整体偏弱
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美国2016年12月季调后非农就业人口增加15.6万,升幅低于预期值17.5万;11月增幅由17.8万修正为20.4万,10月增幅由14.2万修正为13.5万,11月和10月两个月合计上修1.9万。就业人数的稳固增长可能反映出经济信心上升。12月失业率为4.7%,符合预期,但高于前值4.6%,因美国的严寒天气对就业有一定的影响。薪资增速创7年来最快,暗示美国劳动力市场持续走强,美国经济有望继续走坚,且美联储在2017年可能进一步加息。
随着劳动力市场接近充分就业,就业增速的放缓是正常的,耶伦已经说过,美国经济只需要单月创造近10万个岗位就能够满足就业年龄人口的需求。特朗普计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并大幅减税的计划可能鼓励美国企业增加雇佣人数,使美国经济增速在未来几年进一步加速。
美国商务部公布,2016年美国11月零售销售经季调后环比增长0.1%,创三个月最小增幅,逊于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平均预期的0.3%。
美国密歇根大学2016年12月美国消费(爱基,净值,资讯)者信心指数初值升至2015年1月以来最高。具体数据显示,密歇根大学2016年12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为98,预估为94.5,11月终值为93.8。密歇根大学2016年12月美国消费者现况指数初值为112.1,为2005年7月以来最高,预估为108.5,11月终值为107.3。
2016年12月美国消费者预期指数初值升至2015年1月以来最高的88.9,预估为87.0,11月终值为85.2。
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旨在反映消费者对美国经济的态度和预期,1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至仅比2015年达到的最高水平低0.1的高位,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消费者对特朗普当选总统之后的反应;认为新的经济政策将带来积极影响的消费者人数创历史新高;乐观情绪上升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其提高了经济表现预期;消费者将更加关注收入而非利率。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美国2016年11月新屋开工总数逊于预期,表明建筑活动大幅减少,但住房市场仍受到就业市场收紧的支撑。详细数据显示,美国11月新屋开工年化月率下降18.7%,经季节性调整后年率为109万户,预估为123万户,10月经修正后被轻微上调至134万户,前值为132.3万户。美国11月营建许可总数环比减少4.7%,至120.1万户,10月增加2.9%,至126万户。
国内宏观数据温和改善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11月CPI同比涨2.3%,创七个月新高;PPI同比涨3.3%,录得逾五年来的最大增幅。2016年11月PPI涨幅超出预期主要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估计2017年一季度仍会延续这一涨势。但因PPI长期低迷在今年9月才转正,近两个月受原材料价格涨幅带动持续回升,而CPI涨幅相对平稳,因此尚不致带来通胀的忧虑。尤其是目前内需的动力仍显不足,尚不足以支撑本轮PPI的持续上涨,因此本轮的涨幅只是阶段性上涨,很难持续。而货币政策在此前已经明显收紧,预计不会因PPI和CPI的上涨而继续收紧,毕竟目前经济的企稳基础并不牢固。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按美元计,中国2016年11月出口同比增加6.7%,好于预期的-1.9%%,前值为-1.4%;11月进口同比0.1%,也好于预期的-5%,前值为-7.3%;11月贸易帐446.1亿,预期469亿,前值490.6亿。
出口大涨或受人民币贬值和国外节日季到来的双重影响。年末接连迎来圣诞节和感恩节,或刺激中国商品的出口。可以预计,人民币汇率继续走弱,2016年12月出口将会继续好转。2016年11月中国进口较大幅度增加,表明不仅海外需求上升了,而且中国国内需求也正在加速增长。显示中国内需坚实回暖。从2016年10月份CPI、PPI、PMI数据都呈现出走高情况,就可以折射出国内需求在强劲上扬。同时,必须注意到进入第四季度后是季节性消费旺季,加之2016年“双11”等节日的助推,11月国内需求走强也是意料之中,拉动进口回升是必然的。
金属统计局数据
国际铜业研究小组(ICSG)发布月报称,2016年9月全球精炼铜市场供应短缺1.5万吨,8月为供应过剩15.6万吨。
2016年1~9月,全球精炼铜市场供应短缺8.4万吨,上年同期为供应短缺2.8万吨。全球9月精炼铜产量为196万吨,消费量为197万吨。中国保税区铜库存9月短缺5.5万吨,8月过剩13.8万吨。
CFTC铜基金 净多头小幅回落
2017年1月7日公布的CFTC铜数据显示,截至1月3日当周,铜总持仓比2016年12月底下降,进入12月中旬以来净多头持续回落,在净多头达到创纪录6.11万手后,回落至4.44万手,下降1.66万手;CFTC铜总持仓环比12月底下降了3859手至22.38万手;12月基金多头回落,多头回落是净多下降的主要原因。总持仓下降,基金净多减少,显示多头资金流出,短期对铜价有打压作用。
11月铜进口同比下滑,环比增加
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16年11月精炼铜进口27.67万吨,降至3年多来的低点同比减少22.86%,环比上升45.8%。2016年1~11月累计进口326.9万吨,去年同期325.524万吨,同比增加0.44%,今年进口前高后低和2015年刚好对调。
进口连续下滑,11月突然增加,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民币加速贬值预期加强,市场为避免进一步进口亏损导致提前进口;另一方面,短暂的进口盈亏平衡机会出现,增加了套利买盘的流入,从今年平均进口数量来看,11月处于均值水平。
两地库存上升
截至2017年1月6日,LME铜库存为29.51万吨,比11月底增加6.03万吨,增幅25.68%,伦敦库存2015年开始库存流入速度加快,进入2016年1~3月伦敦库存整体呈现流出状态,4~9月库存开始增加,10~11月开始库存再次出现下降,12月开始库存开始增加。上海方面铜库存,2015年库存开始快速增加,4~7月库存下降,随后至年底库存上升,进入2016年国内库存交替增减,全年下降3万余吨,截至2017年1月6日为17.15万吨,比2016年11月底上升2.74万吨,升幅19.09%,国内库存与伦敦库存同时上升。
后市展望
展望后市,铜价2016年11月发力突破后,12月维持高位震荡,值得注意的是铜价打破了2012年以来形成的下跌通道,前期上涨受益于资金面和情绪面推动,未来将进入基本面博弈之中。国内宏观温和改善,PMI持续走强,国内利空短期不存在,后期对节前备货有一定炒作空间;美国方面等待特朗普上台预期兑现后,美元有望承压,对铜价将有一定支撑;同时人民币贬值逻辑助长了国内铜价,人民币未来仍存在贬值空间。COMEX基金铜净多达到历史新高后出现获利回吐,资金出现回落,但整体维持较高净多水平。技术上看关注伦铜5600美元~5800美元压力,突破后有望打开上行空间,下方支撑5400美元~5500美元,铜价技术上已出现趋势逆转。沪铜上方反弹阻力48000元,支撑位44000元。
(作者单位:中国兵工物资集团)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