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米、豆粕、纸业到轮胎、润滑油,再到钼、稀土,乃至奶制品,这两年,几乎沿着全球大宗商品原材料的线索去股市挖掘标的,就能赚个盆满钵满。
继去年上游原材料大涨之后,近期,一轮新的涨价行情在全球范围内掀开,且更加集中于中游企业。
从2017年到今年的两轮涨价潮现象背后,是何逻辑使然?涨价潮会否继续蔓延?对投资者来说,哪些商品及股票标的具有“潜伏”机会?
两轮“涨价潮”风从何来
去年以来,大宗商品原料全面涨价掀起了多个行业的涨价潮,多行业多产品价格大幅上扬,并带动股市热点轮动。
Wind数据显示,2017年至今,有品种累计涨幅甚至超160%,且涨价潮由上游向中游蔓延趋势明显。仅2018年以来,就有造纸、能源化工、农产品等行业传出提价消息。
“大宗商品价格近两年走出低谷,是支撑本轮原材料价格上涨、上游企业盈利改善的主要原因。”业内人士表示。
例如,伦铜价格在两年前达到本轮最低点4300美元/吨附近后开始回升,当前运行在7000美元/吨左右,回升了60%以上;布伦特原油期货从两年前的30美元/桶回到目前65美元/桶附近,涨幅超过100%;铁矿石价格则从280元/吨上涨至当前550元/吨左右,期间最高一度上涨至700元/吨上方。
“即使是目前涨幅最小的橡胶,当前较两年前低点涨幅也超过30%,期间价格最高也曾达到过较低点翻倍的水平。”中大期货副总经理景川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全球经济复苏、中国已经产能出清的进程,使得商品市场自2016年就已经结束上一轮熊市,进入周期性牛市当中。
“2017年,欧洲和日本的经济超预期增长,令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开始由差异化转向共振化,为大宗商品带来了持续支撑。同时,中国方面,在供给侧改革政策以及环保风暴的影响下,上游产业供给出现了一定的收缩,在超出市场预期的情况下,大宗商品整体表现强劲。”景川说。
在大宗商品涨势蔓延之际,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认为,从驱动来看,近期的涨价潮与去年有所不同。
“2016年-2017年期间,尽管PPI大幅反弹,大宗工业原材料大幅上涨,但CPI同比增速持续处于低位或者处于弱势,主要是上游工业原材料出厂价上涨并没有传导至下游消费品,主要原因是需求在此轮工业品价格反弹中并非处于主导作用,而是上游去产能或者减产导致的供应端收缩的作用。”程小勇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但近期数据显示,上述局面已出现微妙变化。
数据显示,美国1月核心PCE物价指数环比上升0.3%,为2017年1月以来的最大升幅;中国方面,2月CPI同比增速反弹至2.9%,涨幅创2013年11月以来新高。
“从宏观层面来看,全球通胀回升势头非常明显。”程小勇解释,不过包括2018年2月CPI在内的物价指数明显上升,并非是由于需求改善,而主要是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后的滞后性传导所致。
“原因在于,2016年-2017年需求恢复虽然不及供应端收缩力度,但需求也在温和复苏,由于2011年-2015年工业品价格大幅下跌,下游家电、汽车等消费品价格下跌幅度不大,所以在工业品2016年-2017年反弹中,下游消费品反弹幅度也不大。但随着2017年工业品价格大幅上涨到一定程度之后,下游消费品或耐用品成本上升下被迫提价。”程小勇表示,此轮涨价潮和物价回升相互印证,说明此轮通胀回升属于成本驱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