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媒体报道“证监会召开记者招待会,并表示2019年主要工作是推行做空机制等”,一度引起市场震荡。对此,证监会官网辟谣称上述消息纯属谣言。这不禁令人反思,为何投资者一听到“做空机制”便为之色变?
自2010年4月16日中国首个股指期货——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以来,股指期货市场已平稳运行近9年。2015年股市巨幅震荡,市场跌跌不休,不明真相的投资者纷纷归咎于做空机制,认为是股指期货的存在使得市场下跌。事实证明,在股指期货被限制期间,A股市场并未改变羸弱的态势,事后也证明2015年市场下跌的原因是融资客杠杆资金爆仓所致。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顿·米勒研究认为,做空有一个重要的贡献,那就是抑制价格中的泡沫。因为市场过度乐观的时候,股价就会一直往上走,导致泡沫产生,而做空者是悲观的投资者,会在股价上升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抑制泡沫产生。
哈佛大学Stein教授等的理论研究表明,限制做空会延迟信息的传递,使价格发现机制失灵。实务中投资者之间的意见分歧较大,收到的好坏信息的差异也较大。因此,一旦资产价格下降,投资者的坏消息由“比较坏”到“非常坏”逐渐得到释放。而做空限制使得“坏消息”需要时间延迟才能在价格中释放出来,反而使得资产价格“跌跌不休”。
具备完善的做空机制是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的标志之一。但为何投资者们始终对“做空”二字畏之如虎?这与证券市场飞速发展、投资者教育工作不到位有关。
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证券交易制度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风貌日新月异。证券投资品种日渐丰富,股指期货品种扩容,股票期权应运而生,新事物层出不穷,专业性要求更强。同时,投资群体也在不断壮大,大量专业知识基础不牢固的个人投资者涌入证券投资市场。然而,在新品种扩容的同时,投资者教育工作却未能及时有效地跟进,或者说投资者教育工作的效果较为有限,未能使投资者跟随股指期货市场的成长同步掌握专业知识和投资理念。
我国资本市场已进入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阶段,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一般,正确有效的投资者教育工作将为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和谐发展保驾护航,对促进多元化资本市场的建设意义深远。监管层在注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产品扩容的同时,务必将投资者教育工作提高到同等重要的层面,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广大投资者的专业素养,让他们深刻理解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具备鉴别谣言的知识储备,并形成自觉理性投资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