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1月20日电(记者张涛、李继伟)“现在把黄韭盆景寄到顾客手里,经过几遍浇水,过年期间顾客就可以吃上自己种植的鲜嫩菜。”春节前夕,在河北省新河县宋亮村的蔬菜大棚里,村民韩宝华正忙着把黄韭菜根整齐排列在塑料花盆中,按照村合作社统一要求进行包装,通过电商卖往全国各地。
韩宝华说,宋亮村有几百年种植黄韭的传统,以前都是各家各户在院子里种,主要满足自己食用。
黄韭营养价值高、口感好,近年颇受市场欢迎。但鲜黄韭不易保存,有一定种植风险。村里有“能人”提出像种花一样搞黄韭盆景,既能吃又有观赏价值,还能体验种植乐趣。“金点子”得到广泛认可,很快在这个贫困村推广起来。
村支书邢海龙一见面,就向记者介绍起制作黄韭盆景的“奥秘”:黄韭春天播下种子后,长出的韭菜全年不收割,营养就会全部储存到根部,待到入冬后挖出菜根移到花盆里。顾客购买黄韭盆景后,不施肥、只浇水,控制好光照和湿度,可以收割五六茬。
“一亩地可以产出黄韭盆景250盆,每亩纯收入1万多元。”69岁的邢书泽一脸欣喜地说,2019年他种了3亩黄韭,脱了贫的他手头宽裕,已经早早准备了年货。
邢海龙说:“宋亮村2019年种植了盆景黄韭68亩,今年每亩可产盆景黄韭200余盆,每盆平均80元,刨去成本每亩净挣1万多元。通过电商平台、订单寄送等方式,目前村里的盆景黄韭已销售一空。全村已经没有贫困户,宋亮村也摘掉了贫困帽。”
在白穴口村,曾经失传几十年的传统手工织布手艺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在村里的扶贫小院,村民郑景芬端坐在手工织布机前,正在教一些村民织布技艺。她对记者说:“都是年轻时候学的技术,撂下好多年了。谁能想到手工织布机这老物件还能派上新用场!”
过去村民手工织布都是自家织来自家用,后来日子好了,都购买化纤的衣服,没人再使用手工织布机。现在城里人消费崇尚返璞归真,手工粗布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让白穴口村的乡亲们眼前一亮。
织布声重新响起来,脱贫的步伐快起来。临近春节,村民们正在赶制节前最后一批订单。郑景芬说,她们的手工粗布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订单不断,来年计划新上一批织布机。
只要瞄准市场不断创新,不显山不露水的传统产业也能转化为脱贫的新路子。
在新河县眼镜盒巴巴公司生产车间,得知自己制作的小眼镜盒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55岁的李新连一连说了几个“想不到”。
新河县眼镜盒行业协会会长苏新建说,当地眼镜盒产业从改革开放初期靠模仿起家,渐渐形成一个传统手工业,虽然冒出了几百个作坊,但一度被扣上了粗制滥造的“帽子”。经过一轮又一轮市场低价拼杀后,他们痛定思痛,不断提升质量意识。如今,经过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技术改进,新河眼镜盒不断赢得市场认可。全县每年生产眼镜盒6亿多个,国内市场占有率6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约40%。
眼镜盒制作具有工作时间和地点灵活、就业门槛低等特点,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起到引领作用。村民王翠霞的孩子小,无法外出打工又想赚点钱补贴家用,便把工厂的眼镜盒半成品领回家制作。“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完工就可以,带孩子、赚钱两不误。”王翠霞说。
缺乏资源优势的新河县,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49.78%,仅有17万多人口的小县成为远近闻名的贫困县。近年来,当地将一个个传统产业孕育出“传奇”,全县已整体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73%。
“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小农户也不能缺席。”新河县县委书记李群江说,他们将供给侧改革的意识不断向村村落落渗透,探寻传统农业县的精准脱贫之路,推动产业扶贫出新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