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刘鸿儒:“秘密”的海外上市工作小组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刘鸿儒(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

  1990年我们开始研究利用国内股票市场吸引外资的办法。当年6月香港联交所组织了30余位专家,专门研究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的问题。

  为联手操作内地企业海外上市项目,朱镕基副总理同意我们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定名为“内地香港证券事务联合工作小组”,包括十名成员和两名秘书。工作小组一开始不对外公开,受朱镕基副总理重托,我是小组组长。

  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主要涉及法律,会计,上市方式、交易、交收、外汇及合作监管等三类问题,我们相应地成立了三个专家小组进行具体研究。

  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开创性金融系统工程,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对一些关键问题达成共识,对一些细节问题作出安排。高西庆回忆道:“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涉及的法律和会计方面的问题最大。从1992年五六月开始,由国家体改委牵头,开始与香港的专家小组商讨发行H股的具体事情。当时是在深圳银湖宾馆,内地方面包括我大概有十多个人。每天从早到晚,翻来覆去地谈,前后持续十几个月。双方一直是由律师主谈,还有一些会计师谈与审计有关的章节。最后双方把每一个细小的问题都涉及到了,搞出一个在内地和香港法律体系下都可以通过的东西。我们这边以国务院特殊规定的形式发布,也就是1994年8月4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的附件——‘到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备条款’。香港方面也以法规形式公布,两边都走了完整的立法程序。这真是一件不得了的事。”

  联合工作小组一共开过七次重要会议,第七次黄山会议于1993年4月20日举行,这次会议对解决内地企业赴香港上市的会计问题有了突破性的、创新性的共识。为弥补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所涉及的会计制度差异,联合工作小组创造性地、以补充规定的方式进行弥合。比如,制定《股份制试点企业股票香港上市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补充规定》,使企业尽可能地向国际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靠近,在上市规则中以“特别加订”对已有上市规则进行修改。

  从各家企业海外证券市场招股情况看,国际证券界、投资界对国有企业在海外上市反响强烈,投资踊跃,说明这项试点工作是成功的。

  经历赴香港上市,青岛啤酒、上海石化等公司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国际证券交易所的显示屏上,以及海外证券人士的分析报告里。上海石化这个曾经负债累累的石化企业,在世界目光的关注和审视下走出生死边缘,并获得香港联交所“最佳信息披露奖”。置身于国际资本市场,中国企业迅速成长起来。

  由青岛啤酒赴香港上市,探索出国有资产剥离、评估、折股办法以及主辅分离的改制模式,董事诚信责任、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独立董事、分类投票等理念和制度在A股市场的应用,股份公司会计制度、法律制度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均成为此后我国国企改革、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股份制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精神财富。

  一转眼,国企海外上市已走过27年历程,其核心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解决了国有企业变为股份制企业的各种体制、法律和制度障碍,从而推动了相关方面改革,使国有企业适应国际资本市场要求;二是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突破,初步形成了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成为遵守国际市场原则的上市公司。

  做为H股或者说国企海外上市创始人之一,我对H股市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会始终持有一份独特的感情。继续搞好H股市场,必须实现突破,即在新的国际竞争条件下,彻底消除原有企业留下的弊端,切实做到政企分开,自主经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