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扩面提质 金融活水滋养实体经济

石诗语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期受疫情影响,回款压力增大,我们向农行提出用款需求后,很快就拿到了一笔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河北和瑞包装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该公司是河北省的一家专精特新企业,也是众多在金融活水滋养下得以平稳发展的企业的缩影。

  作为经济发展的血脉,今年以来,银行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和精准度,从“扩面”到“提质”,推出一系列举措加强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疫情受困行业的支持,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合理资金需求,推动经济进一步回稳向上。

  加码支持重点领域

  今年以来,各家银行纷纷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工商银行日前披露,截至11月末,该行境内人民币贷款余额21.6万亿元,净增量及同比多增额均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整体来看,1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837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延续较好表现,新增7367亿元,同比多增3950亿元。1至11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9.91万亿元,同比多增1.09万亿元。 

  银行信贷业务在“扩面”的同时,更提升了投放精准度。今年以来,各家商业银行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部分,其创新发展和迭代升级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从此前各家银行披露的数据来看,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制造业贷款增速均达30%以上,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也达到20%以上的增长。

  多家银行加大信贷资源倾斜,有针对性地强化金融服务,特别是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累计培育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今年以来,多家金融机构搭起专项平台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全面化服务。例如,在上述和瑞包装公司的案例中,农业银行运用信贷会商机制,分支行、前后台联动,加快办贷效率,缓解企业燃眉之急;中国银行也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出专项产品“惠如愿·专精特新贷”等;民生银行推出“民生易创”专属产品包,集成了标准化专项信贷产品股权融资、可转债投资等众多金融产品。

  新增信贷有望进一步提升

  展望2023年的信贷工作,工商银行董事长陈四清表示:“下一阶段,我行将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关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来,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拿出助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的新思路新举措,奋力谱写服务实体经济新篇章。”具体来看,一是注重统筹协调,助力实体经济协调发展;二是强化绿色导向,助力产业结构低碳转型;三是促进开放合作,助力内外循环更加畅通。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预计,明年仍将是信贷大年,新增信贷总量将进一步提升。结构上,明年贷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基建、制造业投资延续高增长,将对企业中长期贷款产生重要支撑;二是房地产市场将逐渐企稳,房地产开发贷款及房企并购贷款规模将上升;三是随着“保交楼”政策落实和居民信心回升,房地产市场将逐渐回暖,带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同比增加。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认为,2023年稳健货币政策将重点突出、精准有力,继续引导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各家银行的信贷投向会根据其在资金规模、风险偏好、政策导向、产业导向等方面的不同而各有侧重。

  多措并举稳楼市

  “房地产业关联很多上下游行业,其良性循环对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1至10月,银行业累计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2.64万亿元,累计发放按揭贷款4.84万亿元。

  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坚持“房住不炒”的总体定位下,全力支持“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多措并举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从银行授信签约情况来看,六大国有银行率先行动,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紧随其后,纷纷和全国性房企展开战略合作。此外,上海、广州、青岛、东莞、惠州、珠海等多地的城商行、农商行也结合辖区内房地产企业的具体情况,扎根当地中小房企精准施策。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有80多家房企与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意向授信额度超3万亿元。

  此外,住房长租市场的发展,也是构建房地产业新模式的关键所在。建设银行在住房租赁领域走在前列,11月率先成立建信住房租赁基金(有限合伙)和建信住房租赁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建信住房租赁基金募集规模为300亿元,致力于深入推进住房租赁战略实施,以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运作,收购房企存量资产。

  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作为国内最早开办住房金融业务的银行,建设银行始终紧跟国家住房制度改革步伐,下一步将重点发力探索租购并举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配套子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发展住房租赁,盘活房地产行业存量资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