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 题:改革疾控体制、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应急保障——公共卫生治理迎来新机遇
新华社记者陈聪、熊争艳、黄筱
22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生命至上,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坚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
“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十分重要。”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罗杰认为,从信息报送、流行病学数据分析到分级分类管控,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这样可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
诚如报告所说,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十分不易、成之惟艰。报告在此时提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更是应时之举。
报告提出,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科技抗疫,也正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多位代表委员提出,推进科研攻关、向科技要抗疫“战斗力”,正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建议,在加大研发投入同时,设立更高级别的“国家医学科学院”,整合全国优质研究资源,培育医学科技战略力量,并赋予其行使规划、统筹、引领国家医学健康研究和管理科技资源的职责。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对受疫情影响的医疗机构给予扶持”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的注意。他说,这对于提振公立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心尤为重要。疫情期间,不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基本建设和设施改造升级项目,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正常诊疗秩序恢复,希望能在立项、审批、预算调整等方面简化程序、给予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对报告中提出的“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强化应急物资保障”深有感触。他说,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应该在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上做文章,比如医疗机构可以在其新增建筑设计上做到“平战结合”,平时用作接诊收治普通病人,在传染病流行时可就地改造成传染病房,让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说,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十分重要。下一步将推动加强公共卫生的组织领导,提高全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2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