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低增速料成常态 流动性基本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97万亿元,同比多增4362亿元。其中,6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54万亿元,同比多增1533亿元;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63.13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个和2.4个百分点。
专家预计,M2增速一段时期内将保持较低水平,大幅反弹可能性较小。货币政策未来将坚持稳健中性,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
信贷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同比多增,存量适度增长,表明当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稳固。
具体来看,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本外币贷款同比多增较多。上半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本外币贷款为8.2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15万亿元。同时,股票融资少于上年同期。上半年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470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321亿元。
阮健弘强调,当前金融在服务改革、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金融机构对有市场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明显收缩,信贷投放有扶有控、有保有压,信贷结构不断优化。
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达1.54万亿元,高于市场预期水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企业中长期贷款单月新增5778亿元,保持了前期增量并小幅增加,表明实体经济对于信贷需求较强。
“银行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今年上半年居民中长期信贷(按揭贷款)增加2.82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5.38%,同比上升0.58个百分点,但较去年全年回落9.54个百分点,预计今年下半年房贷占比继续回落。同时,随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企稳回升,外币贷款需求增加,今年上半年外币贷款增加469亿美元,同比多增921亿美元。
谈到房地产调控效果时,阮健弘表示,从实际效果看,房地产信贷数据呈现“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回落”、“房地产贷款增量占比下降”、“个人住房贷款抵借比率降低”、“个人住房贷款期限缩短”等四个特点。
“房地产信贷增长势头回落,个人住房贷款抵借比率和期限均有所下降,这些变化有利于抑制房地产泡沫,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阮健弘表示。
客观看待M2增速放缓
“随着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落实及加强金融监管效应的显现,近期商业银行一些与表外产品相关的资金运用科目扩张放缓,由此派生的存款及M2增速也相应下降,这是金融体系降低内部杠杆的客观结果。”阮健弘表示,要客观看待M2增速放缓,非金融部门持有的M2增长10.2%,比整体M2增速高0.8个百分点,说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减。(下转A02版)
(上接A01版)阮健弘指出,货币政策操作预调微调,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部门适当把握了去杠杆节奏。6月末,金融体系持有的M2同比增长2.5%,比M2整体增速差6.9个百分点,这一差距比5月末有所收窄(5月末差距为8.9个百分点)。
阮健弘认为,今年6月M2新增2.99万亿元,环比增长1.87%,这个增幅已经不低。不过,去年6月末M2的基数较高(去年6月M2环比增长1.97%),基数效应拉低今年6月M2增速约0.15个百分点。
“随着金融进一步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源,只要实体经济合理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M2增速放缓实际上反映了存量货币周转效率的提高,比过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为新常态,对其变化可不必过度解读。”阮健弘说。
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
阮健弘指出,今年上半年,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金融部门同业空转去杠杆取得明显成效,央行货币政策将维持“不松不紧”。一方面,M2增速显著放缓表明金融部门“去杠杆”取得成效;另一方面,央行维稳信贷和对实体经济融资的态度表明,央行没有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的意图。
“今年上半年,央行坚持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加强与市场沟通,做好市场预期管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搭配期限结构,保持了流动性和市场利率水平总体稳定。”温彬认为,以今年M2和社融分别增长12%的目标看,出现了“紧信用+宽社融”的搭配,这种组合一方面可以确保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可以防范金融体系风险。
连平认为,未来货币政策将以维持市场流动性基本稳定和稳定融资成本为目标。M2增速短期大幅反弹可能性较小,一段时期内可能保持较低增速水平。同时,下半年货币政策不得不考虑已经上升的市场利率通过融资成本和融资可得性传导给实体经济的压力,从而金融去杠杆工作节奏可能很大程度上维持当前的步调。
“银行业金融机构需妥善做好流动性管理,短期的流动性缓和也仅仅是将当前短期内的压力推向未来,如果不能将资产和负债两端合理匹配,未来可能面临更大的流动性压力。”连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