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彪:提质增效推动“双创”纵深发展
3月11日(星期五)9时,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多名政协委员就相关议题作大会发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智彪】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常态下推动经济转型增长的关键举措之一。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双创”环境不断改善,创业创新蔚然成风。据官方统计,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数量已从2010年末的896家增长到2014年的1600多家。
需要指出的是,“双创”热潮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扶持政策落地难。据统计,自中央提出“双创”以来,有关部门和地方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双创”的政策措施已超过2000条。但是,南方周末、大粤网和腾讯问卷在2015年底对全国1310个创业团队进行的《创业优惠政策实施现状问卷调查》显示,89.8%的调 查者对政府出台的创业扶持政策“完全不了解”,90.5%的调查者没有申请过创业扶持,89.2%的调查者觉得申请创业扶持的过程很难,57.0%和25.3%的调查者分别认为“政府宣传力度小,自己没有途径得知”和“政策内容复杂难懂,看了不明白”。由此可见,如何从这些优惠政策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已经成了创业者“幸福的烦恼”。这其中,既有政出多门的问题,也有部分基层官员工作方式的原因。
二是风险意识缺乏。创新创业要有热情,但也要冷静思考。创业有风险,创新不简单。“快速致富”“高额利润”的背后往往潜藏着巨大风险。特别是本轮“双创”热潮的中坚力量是涉“市”未深的青年群体,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市场化运作能力。另外,股份分配不合理导致企业停滞、众筹股东退出难、盲目上马P2P项目等现象也引起关注。
三是质量效益亟待提高。有些地方存在迎合口号、一哄而上、拔苗助长等不良倾向。譬如,硬性规定每个市县必须设立若干数量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孵化器数量增长之快几乎来不及统计,已经高于“双创”的需求,且质量良莠不齐。一些高校创业实践存在重“量”轻“质”现象。影视制作、打字复印、网络销售等科技含量不高的创业搞得轰轰烈烈,且同质化倾向明显,之后“水过地皮干”“一地鸡毛”。孵化器孵化出的多为短平快项目,真正具有颠覆性创新的却不多。
“十三五”期间,要提质增效,着力推动“双创”纵深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打破“信息孤岛”,推进“双创”政策落地。加强对政策的简洁化、口语化、图片化解译和宣传,提高政策的可知性、可用性和人群知晓率。深入挖掘“双创”企业和人员信息数据库,精准匹配和推送与其行业、项目有关的政策法规,提高政策投放的精准性。专设服务窗口,建立“双创”统一审批、服务平台,提供同步和跟踪服务,实现“简约化、省时间、低费用”,提高“双创”政策的转化率。
二是加强风险意识教育,正确引导创新创业。创业有风险,辅导很重要。一方面要防范舆论片面引导,另一方面要建立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的创业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创业服务机构,让更多具备创业经历和创新思维的导师从事创业教育和风险宣传,让公众和从业人员认识到“双创”中存在的风险。
三是多措并举,提升创新创业质量。加大政府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力度,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创业。支持科研院校与创新创业企业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营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双创”生态系统,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又提升创业的科技含量。鼓励上市公司、传统企业依托自身资源发展加速器,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价值实现的同时,推动传统产业和实体经济+互联网,催生新的增长点,加快传统产业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