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广
中国经济正处于全面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按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说法就是面临发展的“历史关口”。在这一关口还未跨过前,我们面临各种压力、风险和挑战,概括的说就是“四降一升”, 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和体制性的。
这是一个酝酿重大变化的时期,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风险的上升,我们要看到向好的一面,因为它代表中国经济的未来。我们要看到,经济下行压力,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结果,是转型期的阵痛。把握这一特点极为关键。传统的增长结构和动力进入深刻的调整期,而新的增长结构和动力在加速酝酿中,但由于其体量还不够大,持续快速增长的格局还未最终确立,不能有效抵消传统经济领域的下行压力,因而经济总体呈现持续下行态势。一些行业深度调整,且还会持续一段较长时间,而另一些行业则如初升太阳,生机勃勃。
如果仅从经济增长速度看,容易得出我国经济在逐步变差的悲观看法。看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既要看增长,又要看结构和效益变化,既要看短期,还要看长期趋势,最主要的是看新的增长因素的变化,它代表的是未来。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谋求的就是新增长新发展,即通过结构优化升级和培育新增长点,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持续平稳增长。另一方面,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只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正确处理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经济下行是可以做到“减速而不失势”的。新动力、新动能是使经济下行而不失速,提质增效,实现平稳增长的关键力量。
中国经济发展的佳绩,有主动改革促进的成分,也有许多是“倒逼”的结果,我们不会逆来顺受,而是迎难而上,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挑战中成长的。每逢困难会更加坚韧,越遇挑战会越战越勇!”
这底气从何而来?分析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来自稳定的宏观基本面。即“四个没有变”——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二是来自就业的稳定和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这几年,尽管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但就业始终保持稳定,失业率处于较低水平,由此带来消费和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就经济的支撑力来讲,作为内需的大头--市场消费端是稳定的,而且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因为我国的人均消费水平还偏低,潜力巨大。更难得的,与改革初期完全不同,我国的人力资源正出现明显的高端化,每年有700多万大学生毕业,十多年就是上亿高端人才的产生,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金矿”,也因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暂时困难,也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我国政府实施力度空前的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鼓励“双创”发展,目的是着力提高中国的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人力资本驱动型转变,释放人才红利。
三是来自新动力、新增长点的加快形成。从产业看,新动力主要体现为服务业拉动作用增强,新产业、新业务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增强,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在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了50%,达到50.5%,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不仅有效地减缓了经济下滑趋势,而且是保持就业平稳增长的关键因素。在经济分化走势中,最令人鼓舞的是新主体、新业态加快孕育。从需求上讲,需求结构在明显优化,主要表现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在逐步增强,消费结构在加快升级,新消费热点在加快形成,如连续三年来网上销售继续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态势,休闲旅游、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等成为新的大众消费热点。新动力和新动能还体现在新的增长空间得到明显扩展,不仅是国内区域发展空间在明显拓展,而且国际产能合作、开拓国际市场的空间也有扩大。
四是来自新的发展战略和思路。中国发展最大的经验是改革开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未来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推动,这是促进双面转换(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又能促进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使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更具韧性的重要推进力。(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