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银行成立二十周年 全力支持陕西西安追赶超越
2017年5月13日,长安起歌,万路朝贺,金融以商,丝绸路长,这一天,西安银行迎来了她20岁的生日。20岁,对于人的一生,是最好的桃李年华,是风华正茂的开始;对于西安银行而言,20载的艰苦创业,20载的砥砺前行、20载的创新发展,带着沉甸甸的收获成就了一个金融企业的使命和梦想。
这是沧桑巨变的20年。20年间,西安银行总资产增长了30倍,贷款规模增长了35倍;年上缴税金位居西安市前三;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度、高质量的协调健康发展,监管评级大幅提升,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成为全国城商行的排头兵。
这是感恩相伴的20年。得益于陕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更有来自省市政府各级部门的持续关怀,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投资者的信任期待,以及广大客户的相伴成长,西安银行如沐春风,茁壮成长。
这是创新突破的20年。从引进外资到财务重组,从成功更名、跨区域经营,到设立村镇银行、入股比亚迪汽车金融公司,从综合化经营到IPO上市获得突破……,西安银行在金融改革创新的时代一路领先,逐步发展成为符合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公司治理优良、具有良好法人品牌形象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这是收获硕果的20年。20年间,西安银行发展得到了省市政府和监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得到了国际国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成为西安银行快速成长的最大动力。西安银行监管评级连续保持良好水平,是银监会确定的国内城商行12家“领头羊”银行之一,也是国内10家投贷联动试点行之一。市场排名跃升至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前1000家银行业第389位,仅在六年间就提升了329位;在中国《银行家》杂志“资产规模2000-3000亿元城商行竞争力排名”中晋升第4名。
镌刻着历史和时代的烙印,城市商业银行“命中注定”地具有其他商业银行所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命运。而西安银行的成长轨迹,也实实在在地书写了一篇属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创新的华丽篇章。
破茧蝶飞 梦想起航
1997年5月13日,西安银行(原名西安城市合作银行)成立了。成立之初,西安银行与绝大多数城商行一样,面临先天不足,管理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它就像一株冰雪中的嫩芽,急迫地寻求着属于自己的出路。
2009年底,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和考验,西安银行最终推动财务重组工作顺利实施,总股本达到30亿元人民币,使自身资本充足及风险抵补能力大大增强,资产质量显著改善,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实现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西安市乃至陕西省最大的一笔股权融资,为城市商业银行的财务重组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经验财富。
与此同时,西安银行开始全力加快经营转型与增长方式的转变,董事长郭军创造性提出了“五个坚持”:坚持把“战略重组”作为重塑法人形象的立足之本;坚持把“经营转型”作为推动竞争发展的动力源泉;坚持把“风险管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坚持把“加快改革”作为激发经营活力的基础性工程;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通过一系列发展突破,西安银行一步一个台阶,在区域性金融机构中脱颖而出,当年就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全亚洲300家银行纯利润增幅第一和权益资本回报率第二的银行。
战略先导 转型寻梦
思路不仅决定发展,也决定格局。二十年来,“战略先导”始终都是西安银行赖以扬帆远航的桅杆。从2008年第一个三年战略规划的制定,到2011年第一个五年战略规划,2016年第二个五年战略规划纲要,再到2017年战略规划咨询项目的正式启动,西安银行实现了一系列战略突破。
2010年,西安银行实现成功更名,和孕育其成长的这座城市从此有了同一个响亮世界的名字,为向跨区域经营的现代商业银行转型奠定了品牌基础。
2011年,西安银行省内第一家分行榆林分行开业,此后宝鸡、咸阳、渭南、延安、汉中、安康、铜川八家分行陆续开业,省内战略布局基本完成,实现了由本土银行向区域性银行的转型。
2012年,西安银行总行入驻位于高新区核心区域的标志性建筑——西安银行大厦,3.4万平方米的智能化办公大楼充分展示了西安银行的现代商业银行新形象。
2015年,完成新一轮增资扩股工作,搭建了市场化、多元化的公司治理架构,为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治理基础;完成首次二级资本债的发行,全面启动A股IPO上市工作,投资组建的比亚迪汽车金融公司正式开业,向资本市场迈进和综合化经营步伐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6年,IPO上市申请获得证监会正式受理,标志着登陆资本市场的目标取得重大突破;投贷联动试点工作启动,成为国内首批投贷联动试点银行,多元化经营步伐持续加快。
2017年,省内率先设立文创支行和军民融合支行,探索打造文创金融和军民融合金融发展新模式,全力支持大西安丝路文化高地建设和国家军民深度融合示范城市建设。
业内人士指出,西安银行抓住了时代赋予的历史性机遇,并在每个转型的关键时刻都做出了最适合的决定。20年,不仅记录了西安银行的成长与成绩,也见证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发力实体 改革追梦
新西安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金融基础设施的支撑,金融既是产业资源配置的组织和引领者,也是决定城市未来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软实力。作为地方性法人银行,西安银行紧贴时代脉搏,从成立之日起,便肩负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我行充分发挥属地法人银行决策快、资金集中和经营灵活的比较优势,积极支持省市重点规划项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型综合园区建设以及重点优势产业,保障关键领域资金需求,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努力打造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最佳金融机构。”该行陈国红行长如是说。
西安银行还始终把“服务中小”作为基本定位之一,致力于打造“丝路经济带小微金融引擎”。2010年推出金融服务品牌“盈动力”,包括创易通、融易通和展易通三大核心产品系列,共计30多款特色产品;2014年该行成立小微金融专营部门,构建起信贷工厂经营模式,设立了科技专营支行,配套专项优惠政策;2017年成立文创支行和军民融合支行,助力“西安模式”建设。目前,西安银行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居全省金融机构第一,规模已达到全省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的30%;独家开发的大学生创业贷款已支持大学生创办的900多家企业,支持了全国首笔3D打印科技贷款。
面对“一带一路”、陕西自贸区获批以及大西安“三六九”战略的历史机遇,西安银行既是建设者,也是受益者,将密切衔接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消费金融+金融租赁+基金管理+资产管理+投贷联动的多元化服务模式,为陕西西安的追赶超越探索最佳金融模式。
砥砺前行 创新逐梦
西安银行不断进行业务与服务的推陈出新,这种创新动力源于兼容并蓄的发展思维。2010年推出“金丝路”、“盈动力”、“e金通”等一系列深受客户欢迎的金融产品品牌;陆续获得了二级资本债、信用卡、网银业务、基金业务、黄金业务、同业存单发行等多项业务资质;开办了投资银行、贸易金融、信用卡、网上银行、黄金业务、移动金融、同业金融等一系列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业务。
面对金融业态的深刻变化,2014年西安银行积极调整业务布局,不遗余力拓展“智慧金融”服务,微信银行、直销银行、“慧管家”物业云管理平台、“供需宝”供应链管理平台、“西银惠付”扫码支付平台、“西银在线”线上支付平台等相继上线;利用大数据、生物识别等先进技术,在区域内率先实现“人脸识别”身份验证,在行业内率先推出了加载“@盾”的手机银行;开放跨界融合,与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企业开展基于支付、融资、征信等领域的资源共享,与苹果、华为、三星、小米等企业实现移动支付手段的深度融合。
西安银行还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加大科技投入。自2013年昆山异地灾备中心投产,历时三年圆满完成“两地三中心”建设规划,建成了国家A级标准数据中心,实现了“同城双中心应用级双活”,异地同步数据级灾备中心也投入运营。此外,该行还将互联网技术与渠道创新、业务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相融合,进行盈利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完成资产负债系统等200余项系统建设。
追赶超越 辉煌筑梦
西安银行深知企业和社会是一个唇齿相依、互惠互利的共同体。在经营发展中始终坚持“服务客户、回报股东、关爱员工、奉献社会”的理念,认真处理股东、员工、客户、环境与资源、社区等多元化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谋求多赢共进,致力于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努力成为一家优秀的企业公民,成为值得社会信赖和尊敬的银行。
作为回馈社会的责任和担当,西安银行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积极涉足政策性金融业务,独家开办大学生创业贷款,缓解大学生创业难的矛盾;关注民生工程,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向西安市廉租房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发放了西安市首笔廉租房项目贷款,还积极支持旧城改造,投资组建两家村镇银行,其中陕西洛南阳光村镇银行是我省第一批筹建的两家村镇银行之一,西安高陵阳光村镇银行则是西安市首家村镇银行;建立了环境管理系统(EMS),加大了对环保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紧紧围绕本地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化遗址保护项目建设提供金融服务,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20年峥嵘岁月,20载筑梦之路。当跨越了一座又一座高峰,成长的年轮已然镌刻在时代的丰碑上。站在历史的新起点,西安银行将抢抓机遇,乘风顺势,以“区域内盈利水平最高、资产质量最好、竞争发展能力最强、业务结构最优、服务水准最佳的西部领先的上市银行”为目标,全力推进陕西西安追赶超越!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