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银行”或“本行”)是山东省资产规模最大的地方法人银行,目前已在青岛、济南、东营、威海、淄博、德州、枣庄、烟台等八城市设立76家分支机构,员工2655人。截至2014年末,资产总额1561.66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044.3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29.88亿元。按照总资产计算,青岛银行2014年入围英国银行家杂志(The Banker)世界银行500强,位居474位。
2014年,伴随本地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银行业的成长、发展、转型,青岛银行努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价值,同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使社会责任管理广泛嵌入本行现有的决策和管理架构,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与日常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兼顾并增进股东利益、客户利益、员工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一、完善公司治理,打造价值银行
本行一直高度重视公司治理建设工作,根据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各项公司治理机制,尤其是近年来,本行通过进一步明晰“三会一层”的职责边界,提升各治理主体的履职效能,完善各项公司治理制衡机制,并持续健全决策、执行、监督及激励约束等治理运行机制,逐步构建起较为规范且符合本行实际的公司治理制度体系和各项机制。
本行高管重视并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组织落实,将其列入决策考虑因素。持续完善社会责任管理,不断强化全行员工的责任意识,通过《青岛银行综合条线考评管理办法》等规定,将社会责任开展情况纳入分支行综合考评体系,引导分支行立足当地实际,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责任活动。
本行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税收法规,及时、足额上缴各项税款,积极履行纳税人义务,且纳税额逐年增加。2014年度纳税总额达到9.4亿元,位居青岛市银行业纳税总额前列,并荣登山东省纳税总额百强榜,连续四次获得青岛市“A级纳税信用等级单位”荣誉称号,自2010年以来累计纳税近30亿元,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2014年1月24日,本行再度荣获“青岛市2013年度纳税50强”称号,本地纳税总额排名岛城企业第15位。
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本行坚持将发展成果惠及股东,通过现金分红等方式,保障股东获得稳定收益。
二、优化授信投向,打造环保银行
1.支持民生建设,促进地方发展。青岛银行持续坚持发展“绿色金融”,提供“绿色服务”,积极响应国家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号召,切实履行本行在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职责,力推绿色信贷,贯彻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信贷,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及绿色信贷产品的研发,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对符合信贷政策要求的节能减排贷款实行绿色通道,快速审批,探索节能减排行业新型融资模式,包括节能减排业主直接融资模式、节能服务商(EMC)融资模式、设备供应商模式、公共事业服务商模式, 同时,做好钢铁、煤炭、化工、电解铝、焦炭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和工艺的信贷退出工作,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大范围产能过剩,以此优化信贷结构,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自身的环境和社会表现,逐步将本行打造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绿色信贷银行。
2014年度内,本行增加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的信贷投入,加大对循环经济项目的信贷支持,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截至年末,本行符合绿色信贷特征的授信余额为19.58亿元,占表内贷款和表外银行承兑汇票合计余额的2.42%,主要投入方向有:城市新能源公共汽车项目4.03亿元,资源循环利用项目3.1亿元,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3亿元,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项目2.37亿元,节能服务项目1.12亿元,环保服务项目0.76亿元。
另一方面, 本行倡导绿色化运营,践行环保责任,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运营的全过程,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逐年降低能耗量。积极推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降低能源物料消耗,大力提倡绿色办公,加强内部节能减排管理,减少自身运营对环境的影响。借助晨会演讲这一企业文化建设平台和“本周我巡视”这一特殊管理模式,开展节俭文化建设,既提倡一滴水、一度电等有形资源的节约,又注重提高业务效率和管理效率等无形节约。主动应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电子渠道建设,为客户打造更加高效便捷、成本更低的绿色金融服务。2014年,本行电子渠道结算业务交易替代率为88.26%,同比上升6.26个百分点,进一步减轻了柜面业务压力,使部分客户足不出户即可办理银行业务,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客户排队等候时间。持续加强渠道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推出电子渠道专属产品,上线微信银行等新渠道。2014年,上线互联网投融资平台—“财富e屋”,是本行顺应金融互联网发展,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和投资人之间,提供互联网投融资撮合交易服务的平台。该平台向企业和投资人提供了一个简便、高效、迅捷的投融资渠道,对践行普惠金融、草根金融、转变银行经营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截至2014年末,已累计发布项目5期,为融资企业募集资金5600万元。
三、支持实体经济,打造普惠银行
青岛银行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将战略转型与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紧密结合,紧紧围绕各级、各地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和重大民生实事,积极探索现代金融服务的新方式,推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青岛地铁、中铁建青岛投资、胶东国际机场、海大生物公司等项目的建设跟进。2014年,设立以服务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港口支行;协助筹建青岛港财务公司;协助青岛城投集团成立结算中心,完成了集团相关单位的账户归集;协助城投集团建设P2P平台,并搭建本行资金托管业务平台。独辟蹊径打造“接口银行”,依托新组建的科技支行,与科技园区担保公司多方合作推广“科技园区集合贷”模式。
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石,本行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整合服务体系,创新产品模式,有效缓解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助推小微企业快速成长。截止2014年末,本行小企业贷款余额206.92亿元,较年初增长25.36亿元,增幅13.97%,高于青岛辖区全部贷款7%的增速,全面完成银监会“两个不低于”的考核指标,荣获青岛银监局“青岛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称号。2014年,本行为在青岛市政府采购活动中中标的中小企业专门设计推出“采购贷”业务,使本行贷款企业完全以采购合同为融资标准,不需要抵押或担保,进行订单融资;面向实力较强的企业的上游供货商及下游分销商或代理商推出“链易贷”业务,依托于其与核心企业间的真实贸易背景,主要应用于申请人生产经营等流动资金需求的综合性融资服务;与中合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中合贷”,针对抵押类中小企业客户,在其已办理本行抵押贷款的基础上,追加发放一笔由中合担保公司提供连带责任保证的流动资金贷款,为抵押值不足的小企业客户提供了良好解决方案。此外,本行还推出针对科技企业的“科易贷”业务、针对青年创业的“青易贷”业务,均不硬性要求企业提供资产抵押,通过担保资金池、一般连带保证等方式实现企业融资。
本行认真贯彻服务“三农”、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政策,落实文件精神,在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六推广、六创新”意见指导下,积极探索并推广涉农金融创新产品,加强对传统农业支持的同时,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优先考虑现代农业的融资需求,把支持县域经济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本行主要服务对象,充分利用林权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等新型农村融资担保方式,积极探索开展涉农业务创新,不断实践丰富信贷业务品种。截至2014年末,本行涉农贷款余额175.1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3.8亿元,增幅57.3%,涉农贷款实现快速增长;农户贷款余额7.23亿元,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余额155.84亿元,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涉农贷款余额9.1亿元。
2014年青岛银行率先实行存款利率上浮到顶的政策,并对首套住房贷款实行9折利率优惠政策,最大限度降低贷款利息支出,真正让利于民。
四、热心公益事业,打造爱心银行
本行积极履行企业公民义务,引导全行投身公益事业,开展定点扶贫、赈灾济困、关爱弱势群体、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努力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014年10月18日,青岛银行正式成立“青银梦想爱心基金”,现场共募集资金122万余元;11月4日,“青银梦想爱心基金”首期助学资金送达安顺一中、二中青岛银行“励志班”和青岛银行“铭志班”两班共100名学生手中。同时青岛银行继续向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等7所高校捐资帮助大学生求学成才,并在山东科技大学和青岛大学分别设立支行,为两校数万师生提供校园金融服务。本行持续推广具有客户刷卡、本行捐款功能的微尘卡,累计发行微尘卡121035张。
本行将便民服务纳入网点装修考虑因素,如结合楼层和空间实际设立对市民开放的洗手间,冬季在洗手间配备暖手宝提供温水洗手,冬季在营业厅冰冷的门把手上加装棉毛材质护手套。本行在全部机构配备专人为聋哑人士提供手语服务,铺设无障碍通道方便乘坐轮椅人士进出本行营业场所。
为提升公众金融知识覆盖面,本行积极组织各分支机构将金融知识带出网点,深入社区百姓,通过开展“海融财富理财节”、“送金融知识下乡”、“理财进社区”、“金融知识进万家”、“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等系列活动,切实将消费者保护与公众教育落到实处。2014年本行组织各类宣教活动700余次,开展送金融、助小微、关爱特殊群体活动350余次,“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40余次,举办专题讲座50余次,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五、坚持合规经营,打造诚信银行
2014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信用风险加剧,系统性风险案件频发,本行确立了稳健的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强化风险管理措施,董事会和高管层定期听取主要风险管理报告,对本行风险状况及管控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估,推动本行有效实施各类风险管理。
制定风险管理总体策略。本行制定了《青岛银行2014年业务经营风险偏好计划》,明确了要兼顾经营效益和资产质量的基本原则,确定了本行稳健的绩效指标,设置了审慎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限额,要求本行充分评估业务发展中的各类风险成本,并监督风险政策的贯彻执行。
实施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本行构建起以董事会为主导,经营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管控,各业务条线分头管理的风险防控体系。信用风险方面,面临企业资金链断裂等系列信用风险事件,本行加强事前防控,加大企业实地调查力度,强化贷款用途管理,开展信贷业务全面风险排查,实施风险经理平行作业等机制,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14%,低于全国及山东省银行业平均水平。操作风险方面,不断完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和报告机制,定期进行各类业务检查及培训,建设操作风险信息管理平台,通过数据模型提取业务预警信息,提升操作风险识别及控制能力,全年未发生重大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方面,持续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加强日常风险限额监控力度,设定市场风险限额分级授权机制,完善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保持了本行流动性的平稳。内控管理方面,构建起规范的内控制度体系和自评机制,通过虚拟支行审计、每季召开内控评审会、分管行长双线报告等管理手段,较好地实现了内控管理。认真组织开展反洗钱工作,第五次获评青岛市反洗钱工作A级银行。
本行高度重视客户金融资产安全,自主开发、设计的理财类产品及代销类产品,均严格进行风险评估,制定有效风控措施。本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全部实现甚至超出预期收益。根据普益财富2014年第四季度银行理财能力综合排名和各单项排名,青岛银行理财能力综合排名位列区域性银行第六位。
六、保障员工权益,打造和谐银行
快乐工作、舒心生活。青岛银行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员工权益,搭建员工发展平台,凝聚员工向心力、以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温暖人才为目标,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本行切实维护职工权益,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执行带薪休假制度,每年组织全行员工在三级甲等以上医院体检,全年看望慰问职工及家属40余人次。实施行务公开制度,将职工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网上公示或通过会议说明。
本行坚持“人人成才”的人才观,努力为员工创造和谐融洽的成长环境,通过多元化的培训机制,持续完善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2014年全行共组织各类集中培训141项。
为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本行先后成立“女员工打击乐团”、“员工军乐团”、“员工合唱团”、“登山俱乐部”、“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员工帆船队”等业余团体10个,其中“女子打击乐团”为全国第一支企业员工鼓乐团体。2014年,本行组织举办大型文体活动20多项次。
倡导关爱文化,营造安全、温馨、舒畅的工作生活环境。本行注重营业厅、职工餐厅、库房等场所安全,将职工餐厅卫生、消防、用电、燃气等管理细节列入“本周我巡视”的“规定动作”,组织全行机构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应急自救系列演练。
在全行范围开展了“职工幸福指数”问卷调查,系统考察员工幸福感状况,并尝试分析其影响因素,形成了《青岛银行职工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本行企业文化建设、业务发展和管理决策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倾听员工意见。“今天我发现”、“本周我巡视”、“每月我总结”等活动继续深入,形成了“言路畅通”的良好环境。2014年,“本周我巡视”共发现问题600余个,提出建议100余条;“今天我发现”共提出问题、建议684条,反馈率达100%。
本行“党工团妇”建设得到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认可。2014年,本行工会连续6年获得“青岛市工会工作优秀单位”荣誉称号,本行南京路支行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五四广场支行被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 “山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胶南支行被山东省妇女联合会评为“2013年度山东省巾帼文明岗”。
未来,青岛银行将继续以“负责任的优秀企业公民”为目标,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积极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为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创造最大价值,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9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