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行业老兵,我有幸伴随基金行业一路成长,与公募基金共度了无数美好时光。公募基金行业在监管机构的呵护下,在众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过程充满了求索奋进的艰辛与困惑,但更多的是喜悦与骄傲。
站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变局。伴随着刚性兑付的逐渐打破、期限错配的陆续收缩和通道模式的限制,资产管理行业正在回归本源,同时随着投资者的中长期理财需求逐步爆发,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净值化、标准化的理财模式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基金业四大难题待解
回顾过去二十年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公募基金行业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有一些问题与不足也无法回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长期业绩表现骄人,但部分投资者赚钱效应不高。从统计结果来看,自1999年到2017年,主动偏股型基金平均每年收益接近20%,在19个完整年度中有13个跑赢上证综指;债券型基金自2005年起,平均年化收益达到7.09%,在13个完整年度中有12个获得正收益,高于大部分理财产品。
但由于投资者未能坚持长期投资,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与投资者的投资回报之间存在偏差。
二、产品日益丰富,但结构失衡。截至今年1月底,共有4906只产品在运作,管理规模达到12.17万亿,已经成为财富管理行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年来,基金从最初的权益资产逐步覆盖债券、货币、商品乃至众多海外市场的资产。
但是,行业规模的扩张更多归因于货币基金,其占比已经提升至60%以上。而更能体现管理能力的股票型混合型基金规模却增长缓慢,占比仅有25%左右,行业内部结构明显失衡。如何提升非货币类公募产品规模成为当前的工作重点之一。
三、行业乱象逐步治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公募基金20年,也是监管不断规范,制度不断完善的20年。2004年《基金法》出台,公募基金的管理得到了规范,市场乱象明显改善,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的专业性体现出来。2013年新《基金法》实施、2014年《公募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出台,公募基金运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基金从审核制向注册制的转变也进一步加速了公募的发展。
随着余额宝的兴起,货币基金规模出现爆发式增长。2016年随着银行委外资金的加入,债券基金也迎来了发展高潮,至此公募基金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投资者人数不断上升。
如果说2008年前是权益基金的天下,那么2014年以后则是固收类基金独领风骚。但与此同时,公募基金整体结构变得失衡,基金公司流动性风险累积,引发监管的担忧,出台了《流动性新规》、《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法规,引导公募基金等资管产品回归投资本源,降低金融风险,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为投资者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回报。
四、投资者教育取得部分成效,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公募基金行业的投资者教育工作一直存在不足。偏股型基金的年平均收益接近20%,但很多投资者却没有赚到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部分投资者买入了超出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高波动叠加追涨杀跌的行为导致投资者实际收益远低于基金收益,成为行业的一大憾事。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全民理财的兴起,在监管部门、基金公司、销售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投资者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投资者对风险的认识逐步加深。FOF的诞生更是开启了基金资产配置的新时代。然而,追涨杀跌、追逐热点是人的本性所驱使,这一现象仍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投资者教育任重而道远。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全资管行业刚性兑付的现象得到清理,加之近两年定期开放式权益类基金产品因投资价值受到认可而热销,让我们相信投资者教育之路会更加顺利。
二十年来,公募基金行业的成熟度逐渐提升。证券投资基金行业规则不断完善;产品创新不断,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对不同资产、不同风险收益特征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投资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的认识不断增强。但是与全球证券投资行业的领头羊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成长空间巨大。
基金业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资管新规临近,中国资管行业将面临较大洗牌,未来占比达到23.9%的非保本银行理财产品将面临净值化转变,考虑到中国储蓄率较高,未来整个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前景广阔。
首先,资管新规带来整个行业的转型。进入2018年,防范金融风险成了三大攻坚战的首要目标,破刚兑、净值型转化都标志着表内外监管思路及运作模式清晰的定义和划分,也意味着整个监管框架和金融业态的重构。在此背景下,公募基金作为标准表外资管业务的典型,从监管规则上获得了有效支持。未来类公募化运作的标准化、净值化的产品将成为普惠金融理财的主流模式。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资管新规给予公募基金的挑战:表内外的切割、保本属性的打破、同业套利的消除,对分级基金、保本基金、货币基金、定制基金等产品形态的存续和发展造成影响。公募基金将在经历一次产品生态的梳理与重构后踏上良性扩张之路。
与此同时,资管新规也会改变资管行业的格局。净值型转化下变革最大的是银行理财,作为同样具备公募属性的产品,银行理财的转型既会为公募基金的发展带来机会,也会产生竞争和冲击。
其次,养老需求蓄势待发。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养老需求旺盛,加之我国社保养老存在巨大缺口,养老金当期收不抵支现象凸显,亟待发展壮大养老第三支柱。
中国公募基金经过20年的发展,相较其他资产管理行业更为成熟。2017年公募FOF面市。经历了大涨大跌后,资产配置的理念逐步被广大投资者接受,公募基金将成为养老资金管理最重要的资产管理机构。
2018年3月,证监会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意味着公募基金正式以专门的产品线——“养老目标基金”参与到养老理财中。
第三,金融科技的运用。技术高速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为核心的金融科技,正在改造公募基金的业务运营流程、改变基金公司与外部合作方的关系,也影响着金融服务触达客户的方式。
今后,探索、培育和增强技术实力对于基金业务模式改造将起到更关键的作用。在公募擅长的买方投研方面,数据、研究与技术高度结合,网络文本信息等非结构化数据正在逐步成为重要的投资决策依据,机器学习算法的引入也使得决策的精度有了显著的提高。
最后,回归资管本源,坚持创新服务需求。资产管理行业的竞争终于回到了专业资产管理能力和产品服务能力上。投资者需要专业的财富管理服务,而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需要更丰富更高效的配置工具。
随着资本市场成熟度的提升,基础投资工具的扩容也为公募产品创新提供土壤,公募20载,在资产管理实力上已然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在客户服务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银华基金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慢慢走向成熟。事实证明,银华基金在这十几年中,在产品和业务创新方面走在了行业的前列,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财工具和服务,也为行业做出了贡献。
二十年对于基金行业而言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不仅仅是银华基金,整个基金行业都还非常年轻,未来面对的将是机遇和挑战,希望基金行业不断谱写新的精彩篇章。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诉求、公司的未来、行业的方向,亦是时代的要求。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