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公募基金业20年发展历程,作为基金业转型、互联网化的过程的见证者,腾讯理财通策划了《基荡二十年》基金行业系列人物专访,以冀通过20年重要的人物事件串联起基金业20年的变迁,并邀请到广发基金总经理林传辉作为嘉宾分享其经验和见解。
林传辉认为,“投资者利益优先”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基金公司应把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专业的投资管理,切实帮助客户获得长期稳健收益。
01 投资者利益优先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问:基金业发展了20年,在您看来是一种怎样的发展脉络?
林传辉:行业发展像河流一样行走,涓涓细流,汇成汪洋大海。发展脉络主要是从“投资者利益优先”的角度来洞悉,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发展推动力量。
从产品的创新发展来看,基金行业以满足投资者需求为动力,实现了投资能力的不断提升、产品供给的不断丰富。随着投资者对稳健收益的需求增强,单一的主动权益产品很难达成长期稳定的投资目标,为此,基金行业不断拓宽投资能力的边界,从最初的权益投资扩展到债券投资、货币市场投资、海外投资等,满足了投资者多元的理财需求。
从客户结构来看,客户覆盖更加全面。近年伴随以银行、保险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加速崛起,行业将自身的投资优势与机构的资金优势有机结合,实现了对多类机构客户的有效覆盖。行业客户结构从早期以零售为主演变为零售、机构并行发展。
从基金公司治理来看,基金行业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目标,确立了规范严格的运行制度和公司治理制度,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公募基金的运作以“独立托管、组合投资、公允估值、信息披露”为核心要求,保障了投资者财产的安全,帮助投资者有效分散风险,并及时掌握和监督基金运行情况。
其次,基金公司的治理制度有效平衡了投资者、管理层、股东的利益关系。通过设计独特的独立董事制度、督察长制度等,保障基金公司的经营独立性,避免股东对公司运作的干扰,确立了以投资者利益优先为根本点和出发点的基金公司治理模式。同时,规范严格的制度设计使基金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了切实保护,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代理人问题,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
在坚守投资者利益优先的过程中,基金行业构建了制度和专业能力的核心优势,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形成了行业发展的生命力。展望未来,基金行业应汲取这一成功经验,坚守信托本质,更好地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问:您是在什么契机来到了广发基金?这么多年从业经历中,有什么让您感受最深的事?
林传辉: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央党校,1995年,我加入广发证券,担任投资银行部常务副总。2002年,广发证券准备筹建基金公司,我被指派负责广发基金的筹建工作,就算正式加入了基金行业。
我们原来是投行出身,专门找好公司上市。后来筹备广发基金,当时的战略是专注发展主动权益,也是找好公司投资,与公司共成长。
广发基金开局很幸运,搭上了2005年至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高速发展的快车,3年多就取得破千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并且凭借优秀的权益投资业绩树立了口碑。这么多年来,基金行业的发展速度和丰富程度都超过我们一开始的认知。我一直都为自己能进入这个行业感到很幸运。
从业以来,我感受最深的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当时,金融危机使A股市场遭遇重挫,权益基金净值出现大幅回撤。当时的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稳健类资产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投资者缺少可以应对风险的投资工具,面对危机可以说无处藏身。那时候,我真切地认识到仅仅依靠单薄的产品结构、单一的策略难以帮助持有人抵御市场的波动,基金公司必须尽快丰富自身的投资策略和产品供给。
随后我们提出了“全方位提升投资能力,逐步丰富业务结构”的战略,在保持主动权益投资业绩稳定的同时,先后在固定收益、海外投资、被动投资、量化投资、数据策略投资、另类投资领域进行产品布局和业务开拓。回头来看,2008年“危中有机”,这次战略调整奠定了公司主动转型、多元化全面发展的基础。
02 锻造资产配置能力,提供综合型解决方案
问:现阶段广发基金的战略重点在哪里呢?
林传辉:第一要锻造多元投资能力,继续丰富底层产品供给。广发基金将在巩固和提升主动权益、固定收益投资能力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多区域、多策略、多资产”投资能力的建设,并以此为基础,不断丰富和完善产品线。
这几年我们不断丰富底层产品,形成了覆盖多种大类资产、风格多样、策略多元的完备产品线,例如,我们布局了业内最完整的行业ETF。我们在多区域布局产品线,是业内QDII产品最多的基金公司,不仅有主动型产品,还有纳斯达克100、美国房地产、生物制药、医疗保健、全球农产品等指数型QDII产品。
在固定收益方面,我们实现了纯债、二级债、可转债、债券指数、“固收+”等策略的全覆盖。我们还细分了主动权益产品,实现了风格类型的明晰化。这些品类丰富、风格明晰的底层资产,为构建资产配置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二要在此基础上加快锻造资产配置能力,促进底层多元投资能力与顶层资产配置的整合。广发基金在业内率先成立了资产配置部,邀请海内外具有丰富资产配置经验的精英一块儿锻造公司的资产配置能力。
未来,广发基金将进一步强化资产配置能力,并通过FOF、MOM、养老目标基金等方式输出特定场景下的解决方案,满足投资者不同风险偏好、期限偏好、收益目标的配置需求,促进公司资产管理服务位置前移,从各类单一资产的投资管理延伸至综合型解决方案的供给服务。
问:跟同行公司相比,广发基金的哪方面您自己觉得是满意的?
林传辉:在行业内,我们是比较早为资产配置业务做准备的。一方面,我们布局的底层资产丰富,为公司构建顶层资产配置能力提供了支撑。
另一方面,我们比较早在资产配置的团队建设、人力储备上做准备。早在2015年开始,我们就积极储备人才,通过引进华尔街精英、险资FOF人才和自主培养等方式,搭建了实战经验丰富的投资团队,其中就有管理过2000多亿美元资产的、做全球资产配置的专家。
除了优秀的投资团队,广发基金还形成了科学的资产配置投研体系,储备了配置型、相对收益以及特殊目标等多种资产配置解决方案,在大类资产配置、基金遴选、组合管理三个层面建立了核心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广发基金基于底层产品布局、资产管理团队搭建以及投研体系建设等方面,不断锻造资产配置能力。我个人对公司不断加强的资产配置能力还比较满意。
03 着眼长期,提供精细化的服务
问:这么多年,投资者的理念和需求变化大吗?
林传辉:我觉得变化很大。很多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已经变得更加成熟,他们更喜欢每年收益稳当的基金,哪怕在牛市比别人赚少一些,但是能在熊市能很好地控制回撤的基金。我们有一个基金经理就是这样的风格。他管理的基金产品是比较稳定的,也许比排名最靠前的产品赚得少一点,但是回撤和波动相对小,这是现在比较受投资者欢迎的风格,也是我们要发展的一个方向。
投资者教育是长期要做的事情。投资者在做理财投资的时候自己也要有资产配置意识。比如类似养老储备的资金可以进行长期配置,准备明年买房的资金就不好购买较高风险的权益类产品。想要获得高收益,就要承担风险,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只有投资者理念变成熟,行业的成长才会更加健康。
问:一方面跟第三方平台合作,一方面广发自己做APP,这出于什么考虑?
林传辉:第三方平台能为基金公司提供客户流量,能将基金产品与更多潜在的客户连接起来。但是,第三方平台主要是根据自己平台客户的情况进行运营和销售,很多策略是用别人的。而基金公司的电商平台会根据公司对市场的研究提供产品。
就客户服务方面,基金公司自己的平台对客户服务会更加精准,可结合自己优势产品的创新和资产配置的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多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这是第三方平台比较难做到的。公司在战略层面应该做一些长远的事情,只要符合客户需求、能帮助客户服务水平提升的事情还是要深耕细作。
04 公募基金的攻守之道
问:基金行业和其他行业的人才特点有什么不太一样?
林传辉:为持有人资产保值增值是基金行业的核心责任。在我看来,公募基金从业人员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观,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老百姓指望基金投资获取收益,过上更好的生活,满足养老、子女教育、财富保值增值等需求。从业人员应当时刻将持有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要有把产品做好的内驱力。
我非常赞同美国先锋基金创始人博格的一句话:公司要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成为行业领袖,先决条件是品格为先。我就是想把“三观正”又有能力的人留下。
问:您觉得未来二十年基金要发展的话,应该要抓住哪些机会,有哪些地方是突破点?
林传辉:第一,要和头部互联网平台的紧密合作。借助互联网平台庞大的用户群、数据及技术优势,驱动基金公司产品和服务的优化升级。第二,要锻造基金公司的资产配置能力,提供优质合适的产品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偏好。
第三,夯实多元投资能力,要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内扩大能力边界。比如说着力开发国际业务,不仅要“走出去”扩大投资区域,丰富投资工具,满足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还要将更多的海外机构投资者“引进来”配置中国资产,提升海外投资者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9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