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转型的阵痛与成长
编者按:2023年,信托行业开启第三次转型,从制度设计到实践路径,从监管到公司,从战略到业务,从产品到服务……方方面面传递出转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这一年,信托业务三分类新规实施,厘清了业务边界与服务内涵,开启行业新一次转型;严监管持续,风险加速出清,倒逼信托公司加快转型步伐;增资潮再起,提高信托公司资本金实力和风险防范能力,满足转型发展需求;高管变动频频,调整优化战略发展规划,应对转型挑战;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标品信托增势迅猛,转型效果渐显……种种变化凝聚成行业转型的缩影。今日,本文从六个维度透视2023年中国信托业发展,记录行业转型中的阵痛与成长。
三分类新规开启行业转型
近年来,信托公司信托业务持续发展,业务形式不断创新。与此同时,信托业务分类体系运行多年,与信托业务实践已不完全适应,存在分类维度多元交叉、业务边界不清和服务内涵模糊等问题,完善信托业务分类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此背景下,2023年3月24日,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以下简称“三分类新规”),将信托业务分为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共25个业务品种,自6月1日起实施,标志着信托业开启第三次转型。
信托行业第一次转型是2000年左右从融资平台类业务向表内投资业务转型,第二次转型是2008年左右向融资类和通道类业务转型,本次转型的方向是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
具体来看,资产服务信托按照服务内容和特点,分为财富管理服务信托、行政管理服务信托、资产证券化服务信托、风险处置服务信托及新型资产服务信托五类、共19个业务品种;资产管理信托依据资管新规,分为固定收益类信托计划、权益类信托计划、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信托计划和混合类信托计划共4个业务品种;公益慈善信托按照信托目的,分为慈善信托和其他公益信托共2个业务品种。同时,为了有序实施存量业务整改,确保平稳过渡,设置3年过渡期。
事实上,本次分类改革酝酿已久。2022年4月份,原银保监会将《关于调整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发各信托公司征求意见,并于当年10月份下发《关于调整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同年12月份,公布《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2023年3月底,三分类新规正式出台。
三分类新规的正式实施,厘清了各类信托业务边界和服务内涵,引导信托公司以规范方式发挥信托制度优势,巩固治理成果,丰富信托本源业务供给。这不仅是对资管新规的落实,更是对信托业务转型方向和监管思路的再次确认,对信托公司开展新一轮转型具有指导性意义。
继三分类新规后,11月1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监管评级新规”),对信托公司分级分类监管工作进行规范,设置公司治理、资本要求、风险管理、行为管理和业务转型五大评级模块,并设定对评级调升和调降的若干调整因素。评级结果分为6个级别,级别越高表明机构风险越大。从监管评级1级至6级,逐步提高信托公司非现场监管强度和现场检查频率,对具有系统性影响的信托公司,相较于同级别的其他公司进一步强化监管,促使其稳健经营。
总体来看,三分类新规、监管评级新规的实施,体现出监管政策的一致性和协同性,核心在于引导信托公司大力开展资产服务信托、公益慈善信托等本源业务,规范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持续压降待整改业务。在此形势下,信托公司走差异化转型之路成为趋势。
信托资产规模稳中有升
2023年,信托资产规模延续去年以来稳中有升的趋势。从信托资金结构看,以证券投资信托为主的标品信托发展迅猛,投向证券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规模提升;房地产信托持续收缩,规模降幅明显,信托业转型效果初步显现。
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达21.69万亿元,较一季度末增加4699亿元,环比增幅为2.21%,较上年同期增加5769亿元,同比增幅为2.73%。自2022年二季度以来,信托资产规模已连续五个季度实现同比正增长。
之前,受监管环境变化的影响,信托资产规模同比增速从2018年9月份开始转负,并一直延续到2022年3月末,信托资产规模从26.25万亿元的历史峰值降至2022年3月末的20.16万亿元,降幅达23.18%。
按资金来源划分,可分为资金信托和管理财产信托。截至二季度末,资金信托规模达15.7万亿元,占信托总规模的72.38%。主要投向证券市场、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基础产业、房地产等五大领域,对应的资金规模分别为5.06万亿元、3.83万亿元、2.19万亿元、1.51万亿元、1.05万亿元,占比分别为32.22%、24.38%、13.97%、9.64%、6.68%。
信托公司根据回归资管行业本源的转型要求,大力发展标品信托,培育金融市场投资能力,投向证券市场、金融机构的规模和占比持续提升。截至2023年6月末,投向证券市场(包括证券、债券和基金)的资金信托规模为5.06万亿元,同比增幅为29.92%;占比32.22%,环比、同比分别提高2.3个、6.01个百分点。做大做优做强证券市场类信托业务已成为行业转型共识,信托资金配置向标准化资产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凸显。此外,投向金融机构的资金信托规模为2.19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387亿元,增幅达12.22%;占比13.97%,环比、同比均小幅上升。
随着标品信托持续发力,信托业在金融市场的参与度将提升。在目前监管套利及非标嵌套被严格杜绝的情况下,以债券投资为主的标品信托近年来得到持续发展,预计市场规模将持续上升。
今年以来,传统信托业务受到较大挑战,投向工商企业、基础产业、房地产领域的规模和占比进一步下降。房地产信托曾是信托公司的支柱业务和重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受监管政策以及房地产行业整体环境影响,投向房地产的信托资金占比一直呈现下降趋势。截至2023年6月末,投向房地产的信托资金规模为1.05万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661亿元,同比降幅为25.87%,环比下降7.08%;占比6.68%,较上年同期下降2.85个百分点。
随着房地产相关调控政策不断优化和政策效应的叠加,房地产市场逐步企稳,2023年二季度的房地产信托资金规模同比、环比降幅均有所收窄,房地产信托风险表现出稳步缓释的特征。
新华信托成首家破产信托公司
2023年5月26日,进入破产程序近一年后,新华信托被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产。由此,新华信托成为2001年信托法颁布以来第一家破产的信托公司,我国信托公司的数量也从68家减至67家。
令人唏嘘的是,新华信托曾是首批获得信托业务经营资格的5家公司之一。其破产历程则可追溯到2020年。彼时,由于新华信托等六家机构触发相关接管条件,为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信托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原银保监会决定于2020年7月17日起,依法对相关机构实施接管。接管期满一年后,该六家机构接管期又被延长至2022年7月16日。
在两年接管期即将结束之时,2022年6月16日,《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破产清算的请示》获批复,原银保监会同意其依法进入破产程序。当年7月份,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根据新华信托的申请,于6日和14日分别裁定受理新华信托和天津新华创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创富”)破产清算案件。由于“两公司法人人格严重混同,资产与负债难以区分,区分各关联企业成员财产成本过高,且资产混同程度具有显著性、广泛性、持续性,已经严重损害了债权人公平清偿利益”,该院在15日裁定对两家公司进行实质合并破产清算。该院认为,新华信托及天津创富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符合宣告破产法定条件,最终于2023年5月26日裁定宣告新华信托和天津创富破产。
新华信托破产后,其持有的股权、车辆、大楼等资产也被陆续摆上拍卖台,目前部分资产已被顺利拍卖成交。例如,新华信托持有的新华基金35.31%股权于今年8月底以2.71亿元落槌成交。
新华信托的经营乱象从监管罚单中可见一斑。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2年下半年,原重庆银保监局披露了对新华信托及其相关人员的共计20张罚单,其中,对新华信托存在的14项违法违规事实合计罚款1450万元;另对相关人员分别加以取消高管任职资格3年、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警告并罚款等处罚。
新华信托的破产,意味着极具稀缺性的信托牌照也并非“一张都不能少”,拉开了信托公司市场化退市的大幕,同时也给行业敲响了警钟——高风险信托公司应妥善化解风险,保护投资者权益,合规审慎经营。
多家公司产品逾期兑付
今年,信托行业频频与“爆雷”挂钩,昔日的信托业龙头企业中融信托深陷产品兑付危机,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注册资本达120亿元的中融信托是名副其实的头部企业,各项经营指标原本长年居于信托行业前列。
2023年9月15日,中融信托发布公告称,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部分信托产品无法按期兑付。为此,建信信托、中信信托将对中融信托进行托管,托管期限为一年。
此前的8月29日晚间,中融信托的控股股东经纬纺机发布公告称,由于市场变化,公司经营面临重大不确定性,可能会对公司造成重大影响,申请退市。彼时,业界认为,经纬纺机主动退市或与中融信托产品大面积“爆雷”有关。
事实上,中融信托产品大面积“爆雷”早有征兆。今年4月初,吉华集团公告称,公司购买的两款中融信托产品逾期兑付。进入8月份,中融信托产品违约风波迅速蔓延,包括中瑞泰、先锋电子、安邦电气等在内的7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布公告称,公司购买的中融信托相关理财产品逾期兑付。截至目前,中融信托20款产品“爆雷”,波及23家上市公司,涉及金额达14.28亿元。中融信托的圆融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出现频率最高,波及7家公司、金额达4.83亿元。
关于违约产品如何兑付,中融信托并未再公开发声,涉事上市公司也大多表示后续将督促中融信托尽快兑付本息。与此同时,中融信托依然有大量尚未到期的存续的信托产品。如何保护全体投资者的利益,成为摆在中融信托面前的难题。
除中融信托外,年内还有多家信托公司也出现产品逾期兑付。11月中旬,北京华软新动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被爆“踩雷”,国通信托、外贸信托等公司的相关产品逾期兑付。
近年来,信托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部分信托公司存在偏离信托本源、合规意识淡薄等问题。受强监管和市场环境变化影响,信托行业积累的风险加速暴露,行业进入清理整顿的阵痛期。而随着信托公司违规展业、监管套利的空间被压缩,行业风险逐渐出清,有望回归健康规范发展轨道。
信托公司年内共增资逾162亿元
2023年,信托行业资本金实力再上新台阶。当前,信托公司的平均注册资本跃至51亿元的新高点,“百亿俱乐部”成员多达10位,最高者注册资本达150亿元。
2023年,中小型信托公司增资意愿变强,行业增资规模再度站上百亿元。据记者统计,以监管批复时间为口径,年内已有云南信托、陕国投信托、建元信托、粤财信托、吉林信托、华宸信托、西部信托、长安信托、中原信托、北方信托等10家信托公司完成增资,合计金额162.29亿元,创下近三年新高。其中,建元信托、粤财信托、英大信托分别以43.75亿元、24亿元、20亿元的增资规模居前三位。另外,西藏信托增资事宜已获监管部门批复,若年内完成增资,将把今年增资总额推高至183.29亿元。
从最新的注册资本情况来看,虽然信托公司平均规模跃至51亿元的新高点,但是头尾公司差距悬殊,既有百亿元以上的头部企业,也有不足十亿元的尾部企业,首尾最高差距达50倍。对于中小型信托公司而言,补足资本金短板的需求依然迫切。
当前,从规模分布来看,100亿元及以上的公司共10家,占比15%,重庆信托以150亿元居首,五矿信托与平安信托分别以130.51亿元、130亿元位居其后;50亿元至100亿元(不含)的公司共18家,占比27%;10亿元至50亿元(不含)的公司共37家,占比55%;10亿元以下公司共2家,占比3%。
公开信息显示,历史上信托业增资高点出现在2016年、2017年,年度增资总额均在300亿元以上,此后增资规模虽有所回落但也保持在每年百亿元以上水平,直至2022年骤降至约76亿元,今年再度回升至百亿元以上。
近年来,在大型信托公司普遍具有雄厚资本金实力的背景下,中小型信托公司“接棒”成为增资主力。在监管趋严和业务转型深化的关键时期,资本金实力在满足监管要求、扩大信托业务规模、缓释项目风险、探索创新业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增强资本金实力已成中小型信托公司的共识。
半数公司高管发生变动
在行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信托公司高管变动频繁,反映出信托公司加快实施战略布局,加大资源投入、组织建设、能力培养以适应转型需要。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以监管批复时间为口径,2023年共34家信托公司高管变动,占67家信托公司总数的50.74%。其中,22家公司的“一把手”(董事长、总经理或总裁等)更迭,占比32.83%。信托公司高管变动原因主要包括正常人事交接、股东变动影响及市场化离任竞聘等,其中正常交接占比较高。
具体来看,今年董事长发生变动的信托公司有13家,总经理(总裁)发生变动的信托公司11家,昆仑信托、华能信托的董事长、总经理均发生变动。其中,董事长发生变动的信托公司包括厦门信托、华宸信托、长安信托、紫金信托等;总经理(总裁)发生变动的信托公司包括渤海信托、陕国投信托、中海信托、百瑞信托、大业信托等。
据公开信息,年内履新的信托公司“一把手”多是银行老将,具有丰富的银行从业经验。比如,履新华润信托董事长的刘小腊,曾任招商银行计划资金部经理、金融市场部总经理,招商银行佛山分行党委书记;中原信托董事长曹卫东曾担任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机构业务部总经理、公司金融业务部总经理;华宸信托董事长邢爱泽曾长年供职于内蒙古银行;华鑫信托董事长朱勇曾供职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等。
在业界看来,为了适应监管形势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推进业务转型,信托公司势必要引入更多更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新上任的高管究竟能否顺利推动信托公司经营再上新台阶,也许会在2024年看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