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信托业务“风向标”生变 基础产业类成发力重点

戴安琪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据用益信托网统计,11月集合信托成立规模为1067.51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5.37%。从资金投向占比来看,金融类和基础产业类占比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房地产类信托业务收紧,信托公司“风向标”变化明显。未来基础产业类业务有望“接力”。此外,资管新规后,信托公司积极转型,供应链金融业务也成为其发力重点领域。

  成立规模同比“腰斩”

  用益信托最新数据显示,11月共有57家信托公司成立1531只集合信托产品,成立规模为1067.51亿元,环比下降5.80%,同比下降65.37%。

  用益信托研究员喻智表示,11月集合信托产品成立规模走低,一方面是因为房地产信托收紧对信托公司的业绩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是风险压力和资产荒等因素对业务产生冲击。同时,对12月集合信托市场保持较好预期,12月是部分信托公司冲规模的重要时间段。

  从资金投向来看,11月金融类集合信托规模为381.94亿元,占比为35.78%,位居第一;基础产业类紧随其后,11月集合信托规模为257.39亿元,占比为24.11%;房地产类集合信托规模为213.83亿元,占比为20.03%,位列第三;工商企业类集合信托规模为82.38亿元,占比为7.72%。

  业内人士称,随着房地产类信托因调控而收紧,信托公司的业务“风向标”变化明显,投向基础产业的政信项目数量明显增多,未来基础产业类业务有望“接力”。

  基建类有望持续增长

  11月基础产业类集合信托规模为257.39亿元,同比下降11.41%。不过,从占比来看,同比上升约8个百分点。

  日前,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18-2019)》指出,基础产业信托回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速增长。在2018年年中相关方面决定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后,信托公司加大了传统基础产业支持力度,新增信托规模快速增长,扩大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政策效应开始显现。

  资深信托研究员袁吉伟认为,基础产业类是信托公司重要传统业务,预计2016年至2040年期间,我国基建投资规模将超过26万亿美元,投融资缺口仍较大。伴随我国地方债务治理以及基建投融资模式的转变,基础产业信托面临转型需求,信托公司应提升专业能力,发挥长期金融功能助力基建投资大发展。

  转型发力供应链金融

  有信托人士表示,信托业“去通道”效果已逐渐显现,倒逼信托公司告别传统的路径依赖,开启转型升级。其中通过借鉴商业银行等机构整合“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从核心企业出发,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服务成为信托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日,中国外贸信托首单服务于两化合并、产融结合的供应链金融项目“中国化工电商集合资金信托计划1期”顺利落地。自2019年4月起,外贸信托启动了与中国化工集团商务部、中国化工电商平台的业务合作探索,将首批合作场景确定在中国化工橡胶板块的核心企业,并成立了联合项目组。该项目于2019年9月成功发行,首批周转贷款于11月26日顺利收回本息,成功实现闭环落地。

  10月29日,中海信托第一单供应链金融项目——中海油供应链金融债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第一期也成功发行。

  某信托行业研究员认为,信托公司作为持牌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时,在制度安排、经验积累、灵活便捷等方面存在天然优势。具体来看,一是制度方面,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可控,本质在于有效锁定供应链上各企业某类经营业务的现金流,将不同业务属性的现金流区隔开,从而实现风险隔离;二是经营优势,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唯有信托公司是唯一能够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投资领域进行经营的金融机构。信托公司可以通过发放贷款、债权受让、收益权投资等多种模式满足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筹集资金、盘活存量资产、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资金周转率等多样化需求;三是错位竞争优势,信托公司始终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信托公司积累了不同于银行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多层次多手段的风险控制体系,信托资金用途则较灵活,成本也在企业可接受范围内。这些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经验既能够助力信托公司丰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思路,也能够帮助信托公司平稳运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