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卷”规模不可取

苏向杲 证券日报

    “我行信用贷款利率最低可至2.4%,您需要吗?”……近日,笔者接到多起贷款推销电话,部分业务人员提到的贷款利率已远低于央行新近公布的9月份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67%)。

    笔者频频被推销的一大背景是,当前一些银行为完成今年业绩,以及为2025年“开门红”储备项目,正加大存贷款业务推动力度。甚至部分银行为扩大业务规模,不惜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提升存款利率抢占市场。

    近日,央行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存贷款利率与政策利率调整幅度存在较大偏离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竞争激烈,银行“内卷”严重。“贷款方面,利率‘下行快’,在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情况下,银行过度竞争贷款,部分贷款利率,特别是大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低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极少数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还出现以显著低于保本点的利率水平发放房贷的情况。”“存款方面,利率‘降不动’,银行存在规模情结,认为存款是‘立行之本’。”

    笔者认为,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加速转型,社融需求、利率环境已出现了变化,此前被一些银行奉为圭臬的经营之道,已不能完全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新形势下部分银行仍坚守的“卷”规模策略,既不合时宜也不可取,这背后有三方面深层次原因。

    首先,融资结构变化影响货币信贷总量。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加速转型,与创新型企业等新动能更加适配的直接融资(股票、债券)加快发展,而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传统动能的信贷需求放缓。据央行披露,今年前10个月,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4.32万亿元。尽管信贷少增并不意味着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减弱,但反映出在经济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出现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

    从长远来看,信贷投放归根结底应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相适配,在实体经济对信贷需求出现“换挡”之际,商业银行若一味追求规模的扩张,既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不能更好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因此,商业银行宜从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宗旨出发,理性认识信贷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摈弃片面追求规模的传统思维。

    其次,规模情结影响银行经营的可持续性。实际上,摈弃规模情结并不是新提法,但当前强调该理念有其紧迫性。在经济高增长时期,存贷款利差通常相对较大,即使适度压缩利差,银行也能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获取利润,规模往往意味着利润,这也是银行规模情结的由来。而当前,商业银行进一步压缩净息差的空间并不大。按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此前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净息差1.8%为“警戒线”。而今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54%,部分银行已跌破1.2%。

    从银行业经营逻辑层面来看,压缩利差短期确实有利于提升存贷款业务规模。但长期而言,保持一定的净息差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基石,稳定、合理的净息差有助于银行机构提升抗风险能力,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因此,当前一些银行拼规模是一种短视行为,既不利于提升自身经营的稳健性,也不利于可持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最后,“卷”规模制约货币政策空间。纵观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功能对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净息差处于较低位置时,货币当局便难以实施有效的调控政策。近年来个别发达经济体银行业净息差持续低于1%,严重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从我国来看,央行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当前经济运行需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但进一步降息面临着净息差和汇率内外部双重约束”。

    知易行难,一些银行管理层并非不知道“卷”规模的弊端,但银行经营有其复杂性,需在多重目标和多重约束中寻求动态平衡,这也是部分银行一直“走老路”的重要原因。不过,结合当下市场环境来看,那些仍在“卷”规模的银行亟须寻求改变,积极向“拼效益”的方向转变。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