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政策利率体系十年嬗变 MLF逐步挥别舞台中央

上海证券报

  近期,央行多次提及淡化中期借贷便利(MLF)的政策利率色彩。本月发布的LPR与MLF利率再脱钩,令MLF这一工具何去何从,受到市场关注。

  淡出:逐步挥别舞台中央

  在7月LPR“降息”落地后,LPR报价与MLF利率的脱钩得到进一步确认。

  “LPR报价新传导路径形成。”中银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朱启兵表示,本次逆回购降息后LPR报价同步下调,宣告LPR与7天期逆回购利率挂钩,同时与1年期MLF利率脱钩,“7天期逆回购利率—LPR利率—存贷款利率”成为新的传导路径。这意味着,MLF在“价”上,不再担当货币政策具有锚定意义的基准利率。

  “价”之外,MLF投放的“量”也正在收缩。业内人士认为,伴随MLF基础货币投放的功效逐步弱化,其存量后续或将逐步下降。

  数据显示,MLF自创设后余额稳步增长,在今年1月扩张至近7.3万亿元后,开始逐月走低,6月已回落至70730亿元。不过,由于今年8月至12月,MLF面临逾4.6万亿元的巨额到期规模,未来央行将如何续作值得关注。

  高光: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工具

  MLF逐步淡出货币政策舞台中央,与其利率传导效率不无关系。

  在2015年之前,外汇占款曾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由于外汇占款发放基础货币相对被动,为了实现投放化“被动”为“主动”,央行于2014年9月创设MLF。此后,央行更有意培育MLF作为中期市场利率的“锚”,并在2019年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之时,将MLF与LPR直接挂钩。央行曾表示,“MLF操作是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工具,期限与LPR的期限较为匹配”。

  MLF由此成为连接金融市场利率和实体经济领域利率间的重要一环,既可以影响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还可以影响存贷款利率,成为最重要的政策利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明显提升。

  时移世易。如今,已走过十年发展历程的MLF,与LPR逐渐“脱钩”,二者不同步性加大。与此同时,作为中期政策利率的MLF利率时常与同期限市场利率走势出现一定偏差,令市场感到困惑。

  转型:货币政策新时刻

  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已在调整中。“央行开始聚焦于管好短端利率(如7天期逆回购利率),中期利率推动主要由市场决定。”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通过逐步淡化MLF利率的政策色彩,进而理顺各项货币政策工具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机制,成为下阶段健全利率市场化调控机制的重要方向。

  新的货币投放工具也已登场。朱启兵表示,下半年央行二级市场国债买卖工具将逐渐落地,其相对于MLF操作有更多优点:其一是调控更为精准,由月度调控升级为不定期调控;其二是价格更合理,MLF对于长端市场利率的锚定效应更深,且成本较高。

  不过,MLF的淡出也不会一蹴而就。“货币政策转型会稳步向前推进,它的推进需要采取比较渐进的方式,否则对金融市场影响会比较大。”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下半年,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以及地方专项债的大批量发行,以及实体经济信贷需求的恢复增长,不能排除MLF增量操作的可能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