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高息揽储”没了?自律机制倡议,银行禁止“手工补息”!

张佳琳 中证金牛座

  4月10日,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获悉,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近日下发了《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 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下称《倡议》)。多位银行人士也向记者证实,收到了此《倡议》。

  《倡议》指出,部分银行通过手工补息等方式,变相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承诺并支付高息,大幅削弱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果,严重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倡议》明确,手工补息是对业务操作失误的勘误环节,不应异化为绕开内部定价授权、实施变相利率补贴的违规行为。严禁通过事前承诺、到期手工补付息等方式,变相突破存款利率授权要求或自律上限。

  即日起,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的补息。此前违规作出的补息承诺,在付息日一律不得支付。银行应立即开展自查,并于2024年4月底前完成整改。

  什么是“手工补息”?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记者,针对一些个人类客户、公司类客户,部分银行可能出现事先承诺高于标价的存款利率,先按照标价的承诺给出存款利息,再通过手工补息的方式补足承诺的更高利息。

  董希淼进一步指出,一些银行可能会通过表内的方式,将补贴的利息按月或按季、按年发放到客户账户内。还有一些银行则通过更隐蔽的表外方式,借助其他名目,返还给客户。这都在实际上推高了存款成本。

  “各类银行可能都有这类现象。在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之下,银行往往看重存款增长速度和规模,存款考核压力一直比较大。息差压力往往难以有效传导到银行分支机构和基层员工。”董希淼说。

  某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之前的存款产品今年陆续集中到期。如果按照挂牌利率,要是同业有利率比较高的产品,你们家没有,那么到期续做的压力就会比较大。”

  当前,存款定期化趋势正愈发明显,给商业银行带来更高的负债成本。在董希淼看来,除了下调存款利率之外,商业银行还应减少对存款的利息补贴以及利息之外的费用,进一步压降存款的隐性成本。商业银行应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不追求简单的规模增长和市场份额,变为“能放多少贷款,就吸收多少存款”的理性发展方式。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