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正当时 专家建议积极探索应用投行化手段
中国人大网近期发布的《对金融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指出:“有的出席人员认为,个别中小金融机构数据水分较多,未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建议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及时识别其存在的风险,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夯实资本金,提升抗风险能力,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之一,也是中小银行长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未来,中小银行需提升自身风险处置能力,提高专业化能力建设,同时拓展与外部的合作,进而接触到更多市场,以此构建良好生态。
不良资产处置仍存挑战
近年来,银行业加快不良资产处置,不断提升自身风险化解水平,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资产1.9万亿元。
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由于规模和服务客群等原因,先天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仍存在一些挑战。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客群定位方面,大型商业银行客户结构中大型龙头企业相对更多,而中小银行,特别是规模较小的银行很难服务大型企业,更多是下沉服务长尾客群,而这类客户本身风险更高。此外,不良资产处置对银行自身能力要求较高,大型银行凭借自身能力的优势,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和高效的模式。而绝大多数的中小银行,由于理念和能力的缺乏,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存在一定瓶颈。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从五方面分析了当前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困境:一是由于市场环境变化,抵押物处置难度上升;二是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手段相对较少,投行化手段应用能力不足;三是拨备资源有限,难以承受较大的不良资产处置损失;四是经过前阶段的处置,待处置不良资产中,“难啃的骨头”占比增加;五是部分中小银行不良贷款“边清边冒”“前清后冒”的状况时有发生。
为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监管部门有序推进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化解银行信用风险。2021年1月份,原银保监会批复同意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下简称“银登中心”)试点开展单户对公和个人批量不良资产转让,后续试点机构逐渐扩容。
在杨海平看来,银登中心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开辟了不良资产处置新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但该模式也存在一定约束条件和现实难点,如资产筛选难、定价难、成交难等问题。
提升信用风险处置能力
不良资产处置相关问题关乎金融业稳定,如何进一步加快不良资产处置,防止新发不良大规模增长,对中小银行而言是一项考验。
曾刚认为,中小银行需加强内部协调,提升信用风险处置能力。信用风险的管理涉及从授信到不良贷款处置的全部过程,其间会涉及不同的业务条线、不同的业务部门。要提升管理效率,中小银行在内部管理上的提升和核心能力的建设必不可少。
对此,他提出四方面建议:第一,进一步提升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定位。不良资产处置不仅有稳定资产质量重要作用,在创造利润、释放拨备资源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中小银行要在强力遏制不良贷款增量的同时,将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作为风险管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统一思想认识,增强不良资产处置队伍配置,优化考核激励机制,确保实现资产质量管控目标。第二,强化银行内部各部门的协同。积极协调资产处置、风险管理、信贷管理、授信执行、法律合规以及各前台客户部门,建立前后台协同互补、部门间联动合作的风险处置机制。第三,建立团队合作机制,共同化解复杂客户信用风险。对列入重点管理名单的大额不良贷款,针对某一处置项目组建一个专门的处置团队,团队成员由前中后台各部门人员共同组成,在确保信息传递通畅的基础上,各司其职、各展其长、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化解大额不良贷款风险,更好地提高处置成效。第四,加强与外部机构的合作,积极探索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渠道,构建不良资产处置良好生态。例如,加强与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业服务商的合作,创新交易模式和交易结构;探索运用“互联网+”模式处置抵债资产(如:阿里拍卖平台等),提高处置透明度,提升处置价值等。
杨海平建议,地方政府可以拿出更多资源,以更大的战略决心一体化推进中小银行风险化解和机制改革。根据《关于引导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主业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指导意见》,中小银行可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以真实估值为基础、在资产真实转让的前提下开展结构化交易,并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积极探索投行化手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