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平安银行:实践“五位一体”模式 开启零售第二增长曲线

齐金钊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8月18日,平安银行举行中期业绩发布会。2022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920.22亿元,同比增长8.7%;实现净利润220.88亿元,同比增长25.6%。截至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51087.76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3.8%。

  三大板块实现稳健增长

  分业务来看,平安银行上半年在零售、对公和资金同业三大板块均实现了稳健增长。

  零售业务方面,上半年该行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14.02亿元,同比增长4.4%,在全行营业收入中占比为55.9%;零售业务净利润110.65亿元,同比下降5.6%,在全行净利润中占比为50.1%。此外,历经一年多的探索,平安银行银保业务在新模式、新队伍、新产品等方面趋于成型,产能逐步释放。上半年,该行代理保险收入10.65亿元,同比增长26.3%。

  对公业务方面,该行上半年对公业务营业收入242.12亿元,同比增长7.9%。对公存款经营及成本优化方面,2022年6月末,企业存款余额23744.64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8.4%;上半年企业存款日均余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3.8%,企业存款平均成本率较去年同期下降2基点至1.95%。

  资金同业业务方面,该行债券交易量的市场份额为3.1%,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机构交易活跃客户达666家,机构销售的现券交易量9264.28亿元;“平安避险”外汇及利率衍生产品业务交易量204.12亿美元,同比增长38.0%。

  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CEO、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表示,平安银行一直坚定不移地推进零售转型,但要实现“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的远大目标,就需要颠覆性的商业模式。而这套模式经过平安银行一年规划、半年落地,已经确立为零售业务增长的第二曲线,称之为“五位一体”模式。

  具体来看,“五位一体”模式是由开放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综合化银行协同构建的数据化、智能化的零售客户经营模式。这套模式以数据为基础,AI为内核,通过精准客户画像识别,基于场景数据精准分析,通过高效组织内部各类资源,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

  对于“五位一体”模式的实践,谢永林介绍,平安银行局部试点展现了喜人成果。截至上半年末,该行非货公募持仓客户数增长43.9%;信用卡生息资产日均余额增长20.1%;新能源汽车贷款新发放同比增长45%;零售成本收入比同比下降1.54个百分点。

  积极应对外部环境 

  对于“平安银行零售条线开启降薪模式”的市场传言,平安银行行长特别助理蔡新发回应中国证券报记者称:“并不是降薪,而是三季度预发奖金比例打折。随着宏观环境改善,相关情况接下来会出现改善。”

  蔡新发介绍,平安银行每个季度会根据绩效打分来确定预发奖金的比例。去年年底,平安银行基于比较乐观的预期为今年制定了相对较高的业绩达成目标。但今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因素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平安银行加大了风险控制力度,最终零售业务的达成情况与既定目标有一定差距,因此三季度预发奖金比例从15%调整为9%。对此,平安银行管理层已经及时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了相应的业绩考核指标。

  谢永林表示,公司管理层已经根据实际环境的变化对经营目标进行了调整,接下来,平安银行会根据环境变化和新的经营目标去研究预发奖金的调整。

  对于平安银行零售业务上半年的表现,谢永林称,平安银行上半年零售业务表现与同业相比结果令人满意,零售业务根据宏观环境进行的一系列敏捷应对措施扎实有效,下半年相关业绩指标的回升力度令人期待。

  对长期稳健增长有信心 

  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和行业周期影响,银行股表现不尽如人意。以平安银行为例,今年以来该股调整幅度约25%。

  平安银行董秘周强回应中国证券报记者称,今年上半年受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平安银行的股价处于相对低位。从管理层的角度来讲,是没办法左右股价波动的,也没办法准确预测外部的环境因素。在当前形势下,关键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

  “管理层对于公司长期稳健发展是充满信心的。”周强表示,首先,平安银行要稳住自己的基本盘,要坚持清晰的转型方向和守住风险底线。当前,平安银行在经营业绩上还是体现出了比较强的韧性,营收、利润、拨备覆盖率等“攻守两端”都保持了优于同业平均的增长,平安银行正在尽可能把受影响的程度降到最低。其次,在保住基本盘的基础上,平安银行要进一步增加后续的增长动能。今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各个板块都在不断地练内功,也在不断地打基础。随着疫情好转、经济企稳,在市场出现行情修复的时候,平安银行将会体现出更好的恢复弹性和增长动力。第三,平安银行会积极跟资本市场沟通,要更努力、主动去回应市场的关切,减少信息的不对称,让股票的价格与真实价值能够更好契合。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