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甘肃银行:担当精神点亮扶贫成绩单 59个帮扶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

张袆每日经济新闻

  作为西北地区首家上市的城商行以及深耕于陇原大地的地方法人银行,甘肃银行(02139,HK)以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始终把支持脱贫攻坚作为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近年来,甘肃银行从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等多个环节着手,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动员495名干部员工参与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派驻38个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64名派驻帮扶干部,对接帮扶59个贫困村17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累积投入帮扶资金2013万元,以扎实的工作书写了一家金融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在甘肃银行全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目前59个帮扶村已全部退出贫困序列,3963户16723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鉴于出色的扶贫成绩,该行5次获得甘肃省脱贫攻坚“民心奖”,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帮扶集体。

  力抓产业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的根本途径,也是甘肃银行实施帮扶工作的核心和重要着力点。

  甘肃银行把贫困地区产业培育和扶持作为根治贫困之策,不但壮大优势增收产业,还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修建配套养殖小区,并积极主动探索推进养殖结构优化和特色产业试点培育,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投入占到全行帮扶资金投入的40%以上。

  “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在决战决胜的2020年,甘肃银行瞄准最后的贫困堡垒,坚持目标不变、焦点不散、靶心不偏,投入95.5万元为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5个帮扶村的未脱贫户、监测户、边缘户提供针对性产业扶持项目;投入145万元用于发展蛋鸡养殖和藜麦种植,进一步拓宽建档立卡户收入渠道;投入近30万元帮助积极性高的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产业;投入10万元帮助83户贫困户发展“五小”产业,实现稳定增收。

  为了让产业发展成果转化为真金白银,甘肃银行还全力推动消费扶贫,通过内部消化、线上与线下采购相结合等方式帮助解决农产品难销滞销问题。仅在甘肃银行陇银商城,入驻的中小微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1000多户,商户覆盖省内14个市州和81个县区,13000余款特色农产品上架外销,交易金额超过2700万元。

  深化金融扶贫——撬动脱贫攻坚致富杠杆

  近年来,甘肃银行立足本地、服务本地,不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持续加大信贷资金投入,突出金融扶贫特色,探索出了一条金融助力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宕昌县是陇南地区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的深度贫困县,虽然中药材资源丰富,但产业项目发展严重缺乏资金。对此,甘肃银行运用“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创新推出“宕昌模式”金融服务方案,形成“银行+龙头企业+担保公司+X”的“3+X”金融服务模式,促使该县中药材总产值达到5.6亿元。通过此模式,2019年以来,宕昌县144个贫困村“摘帽”,7756户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020元。

  在“宕昌模式”基础上,甘肃银行又研究探索出“庄浪模式”“农垦模式”“海升模式”等成功经验,不断加大金融扶贫的覆盖面,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累计投放“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175亿元,支持了933家企业及合作社,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助力甘肃省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全省累计投放扶贫小额贷款21.34万户、金额91.97亿元,助力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为进一步带动贫困人口就业积极性,甘肃银行还面向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农民工等创业群体创新推出“创业贷”产品,截至今年10月已发放2639笔、金额3.03亿元。截至8月末,在“创业贷”带动下,临夏州7个县域的1365户贫困户实现了创业增收。

  坚持教育扶贫——照亮贫困地区美好未来

  如果说发展产业、促进增收可以帮助贫困群众走上脱贫大道,那么教育扶贫则是为贫困地区照亮美好未来之路的一支火把。

  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甘肃银行连续多年调配资金,专门成立教育扶贫基金,对结对帮扶村考上大学的建档立卡户学生给予奖励并资助在读期间的生活费,累计帮助68名考上大学的学子走出大山,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除此之外,甘肃银行还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帮扶方式,不但向龙泉镇那楞沟小学改扩建捐赠100万元用于改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还多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助学献爱心活动,近几年在教育扶贫方面投入金额近200万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甘肃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行将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以金融之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陇原大地开花结果。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