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家金融科技子公司素描:服务内部为主 个别机构占据绝对市场
在内部孵化转型、突破自身传统体制、金融科技输出等需要下,近年来商业银行开启了金融科技发展2.0阶段,即通过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来加大对金融科技的布局。
自2015年兴业银行成立首家金融科技子公司兴业数金以来,截至目前共有12家金融科技子公司,包括5家大行、5家股份行、1家城商行旗下科技子公司以及平安集团旗下金融壹账通。
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发展通常遵循由内到外的轨迹,成立初期主要以服务集团及集团内部子公司为主,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技术输出、服务同业。
“目前大部分科技子公司主要还是服务于母行或集团的科技需求,这也是目前监管的一个导向。”一位银行业高层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个别机构占据绝对市场
金融科技子公司最常见的四种技术输出模式为:软件、金融云、开放平台和咨询服务,并主要从金融机构运行的前、中、后台三个层面有效提供科技服务。
以金融壹账通为例,金融壹账通总经理助理、Gamma平台CEO区海鹰用“造车者”来形容金融壹账通中台业务的科技开放。区海鹰解释称,现在很多大型银行也有自己的金融科技公司,也有足够的能力去“造车”,但是对于大部分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他们的科技能力不是强项,如果从研发初期做起,所需要的成本就太高了,根本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我们有成型的‘中台’业务,同时也有一些类似于‘乐高’的业务模组,如果某家银行需要的话,可以直接用我们的‘组合’,这种形式搭配,可以快速测试端到端的效果,而不需要推倒重建。”区海鹰介绍。
而对于一些国有大行、股份行技术能力相对较强为何还需要外部科技输入的疑问,一位科技子公司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称,商业银行内部科技开发需求分很多条线、板块或者产品,即使是国有大行也会在某些方面存在短板,出于成本考虑,就会寻求与其他科技子公司合作,或者直接利用外部科技子公司科技开放能力。
“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对金融行业运营理解更为深入,对中小型金融机构的需求理解更为深刻,因此在开展金融科技能力输出时,在金融核心业务系统的搭建、咨询输出方面,比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更具有行业优势。”民生银行研究院在一份报告中指出。
民生银行研究院同时称,金融机构对信息安全的要求较高,对于基础设施的选择更为谨慎。因此,在科技外包服务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受监管认可的科技服务商,“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在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从市场份额来看,当前金融科技子公司在技术市场上,金融壹账通、兴业数金占据绝对优势。截至2020年6月末,金融壹账通服务客户已涵盖中国全部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99%的城商行和53%的保险公司;兴业数金科技输出累计签约383家,累计上线228家,客群从城商行、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延伸到外资行、财务公司及金融租赁公司。
任重道远、前景未明
尽管银行系科技子公司科技开放优势明显,但也仍然存在着人才、组织灵敏度、场景深入度、底层技术开发度、产品同质化等方面的短板。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突破银行传统体制需要,“银行传统的体制机制、企业文化的约束对银行的金融科技转型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例如层级式的组织架构模式使得行内信息流通效率低下,部门间信息交流不畅,行内数据难以有效打通。”
“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虽为独立运营的法人机构,也提出了市场化运营的口号,但发展初期仍受到母行的管理机制影响。在科层管理体制下,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业务决策往往流程较多,需要层层权限审批。而金融科技市场瞬息万变,对业务决策效率要求较高。”民生银行研究院表示。
场景深入度方面,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为“以产品为中心”,而相对忽视了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当前场景类金融成为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虽然在第三方支付、直销银行、消费金融方面开始发力,但渗透度仍达不到头部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水平,场景深入度不够,也限制了线上客户流量增长。
一位银行业人士进一步指出,当前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技术开放更多的是科技子公司自有体系内相对成熟的技术、产品或系统,进行标准化输出,而非为根据客户需求其单独定制,这意味着接受技术开放的银行还必须接受科技子公司的相关规则。
此外,由于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在类似的基因和背景之下,因此其产品与能力一定程度上难以摆脱同质化的命运。
“大中型银行正在扛起银行业科技开放的大旗,但大中型银行自身的科技转型仍在路上。自渡未济,难以渡人,面临竞争,银行业科技开放之路,任重道远。开放银行固然代表未来方向,但前景未明、变数仍多。”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