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争相加码小微金融 大行建言监管提高坏账容忍度

王晓21世纪经济报道

  国有大行近期纷纷加码小微金融支持力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9月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和中国银行董事长陈四清分别带队与小微企业座谈调研,了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9月26日,易会满还宣布力争未来三年公司贷款增量三分之一以上投向普惠金融领域,普惠贷款三年翻一番,并表示普惠金融是工行战略转型方向。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则通过媒体沟通或发布会等形式介绍小微服务新产品、新举措,建行在5月份更是举全行之力推进普惠金融战略,农行也在8月份深化小微金融服务工作推进会上要求,全力提速小微金融业务发展,做到1年有突破、2年上台阶、3年有质变。

  这些迹象表明,大行对小微金融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长期是世界性难题,占据银行信贷市场半壁江山的四大行,加码小微金融又能带来哪些新模式、新改变?

不宜苛求压降利率

  对国有大行来说,服务小微过去更多是承担责任,但当下也有长远市场的考量。

  不过,将较多信贷资源倾斜向小微企业,同时又要求保本微利,对于原本小微信贷利率就不高的大行来说,是否会侵蚀其利润增长?

  易会满介绍,从调查情况看,大型银行小微贷款平均利率在5%-6%之间;各种新金融、类金融机构普遍在15%以上,而民间借贷一般在20%以上,中小银行介于大银行和他们之间。小微企业融资贵,因渠道而异,主要体现为非银行类机构和部分中小银行融资价格过高。

  农行方面介绍,目前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水平在5%以下。

  陈四清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也介绍,通过配置专项信贷资源、提高普惠金融考核权重、实行优惠内部资金价格等多项措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截至8月末,中行当年累计发放普惠金融贷款利率较一季度下降33个基点。

  易会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家对于支持小微业务有一定的税收优惠和奖补政策,综合来看,工行能够在践行责任的同时在小微业务上实现保本。

  建行已经从这一业务中尝到甜头,由于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增量占比领先,建行最终获得定向降准1.5个百分点,释放存款准备金逾2000亿元,是目前达到央行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最高激励目标的银行。而释放的新增资金投放可以为建行带来数十亿元的收益,进而反哺小微业务。工行也计划通过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优惠等方式,对分支机构向小微企业的让利进行全额补偿。

  不过,国有大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也应当立足商业可持续。建行副行长章更生在2018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呼吁,只要大中型银行的利率相对低的贷款大量投放市场,小微企业整体的贷款利率必然下降。因此,一定要保护好大中型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积极性,不宜在利率上苛求大中型银行在本来就不太高的情况下再压得过低,否则作用将适得其反。

  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在近期撰文明确指出,普惠金融领域一些改革方案设计不科学的问题突出,多重目标存在冲突。例如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要求金融机构既要加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又要防控风险,不良资产不得上升,还要不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三大要求基本上无法同时满足,金融机构在这样的约束下,提供小微企业信贷的动力极低。多位银行业人士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交流时也表达了这样的困惑。

  徐忠称,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主要矛盾是融资的可得性,要增加小微企业获得融资的机会,就必须提高对风险和贷款利率风险溢价的容忍度。

  章更生也表示,监管部门对银行小微客户不良要进一步加大容忍度,不要一出现坏账好像就存在着内外勾结,只要是严格按照流程、按照要求去做的,就是出了坏账也不宜追责,但要总结经验。

提升基层主动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四大行不约而同将小微金融的突破口放在线上。

  陈四清表示,中行将持续优化“信贷工厂”模式,减少中小企业贷款办理环节,推出线上审批模式。未来,中行将坚持科技引领,深化与工商、税务、海关和第三方机构合作,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精准画像和风险管控能力,提升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工行行长谷澍介绍,围绕小微企业特点提供的纯信用类的“经营快贷”已授信小微客户20万户,授信金额1000亿元。谷澍表示,工行要在一年内将这一数字翻10倍,实现小微授信客户200万户,授信金额万亿元。建行针对小微企业推出“信用贷”、“云税贷”、 “抵押快贷”等“小微快贷”系列产品。农行推出小微线上信用贷款“微捷贷”之外,抵押、税务等线上产品也即将推出。

  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由于现阶段各项监管规定仍以线下开展业务模式设计,部分条款已不适合线上普惠金融业务创新。例如,监管办法要求银行要收集企业财务报表进行授信,但小微企业本身财务报表不规范,没有太多参考价值,反而是工商、税务、法院等部门的信息更为重要。现阶段监管部门对创新持鼓励态度,但类似的条款需要在适当时机进行调整。

  银行分支机构作为小微业务的执行者,其开展小微业务的主动性尤为重要。有银行小微业务部门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业务风险偏高的小微企业来说,监管在要求利率不断降低的同时,国家的激励、补偿政策要能跟上,同时银行内部转移定价机制建立,这样基层能够完成经营考核指标的前提下就愿意主动开展小微业务。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