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 刘墉
读这本书,好像看个神话故事,因为一切都太完美,让人怀疑它是虚构的。问题是,书里每个字都很真切,每件事都实实在在地发生。
一位出身书香门第、富裕家庭,就读贵族学校的大小姐,高中时见到一个出身农村的男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多年后再相逢,突破法官父亲的反对,结婚、生孩子,每天守着家,等外出跑船的丈夫偶尔归国。丈夫后来考取公费留学生,三年后大小姐才带着三个稚龄的孩子赴美团聚。丈夫为了生活打三份工,一家五口挤在只有两个房间的小公寓里。即使生活清苦,她仍然有财务规划,按月作定额的储蓄。
丈夫在餐馆打工,被老板器重,要他一起经营。大小姐劝说:“你既然出来深造,就先把书念完吧!”然后在丈夫拿到学位之后一起创业,用她正向的思考鼓励丈夫,用她实际的行动帮助先生,一步步把事业经营起来,多年后成为美国的华人航运业巨子。
富家大小姐的姿态极低,她的丈夫已经为人低调,大小姐还被认为低调十倍。她总能顾全大局,当丈夫为了场面安排,把原本属于妻子的座位,在宴会中让给另一位客人,大小姐就躲到厨房用餐。当她做女主人,为宾客准备食物时被热水严重烫伤,她忍着痛,坚持到宴会结束才去就医。
虽然孩子多,她依然维持很高的文化品味和宗教信仰,她赏花莳草、学画练字,甚至年过半百还跑去美国圣若望大学念研究所,以全勤全优拿到东亚研究所的硕士学位。她更把孩子栽培得好极了,四个女儿哈佛毕业,其中一位是哥大的博士,老大赵小兰甚至被两任美国总统器重,成为华人在美国政府最高的行政长官:劳工部长和运输部部长。
她对夫家、娘家都极为关怀,把亲人接到美国就近照顾,也教导女儿持家之道。当经济改善,搬到七个房间两英亩地的大房子,她仍然带着孩子一起油漆房间、清理泳池,甚至铺设门口三百多英尺长的车道。她从未忘本,带着孩子上中文学校,参与小区活动,进一步跟着丈夫回到上海的母校和她的故乡,设立公益基金会、盖教学大楼、捐奖助学金、设幼儿园……
她家(连她在内)有七仙女,六个女儿,个个比男孩强,她教女儿男女平等的观念,也教孩子谦逊的美德。虽然家里有管家,但是孩子都得自己洗衣服、打扫房间。有客人来,孩子都得出来招呼,甚至守在餐桌旁边添茶上菜。她说得很明白:“没错!我是教她们做女侍,但那何尝不是一种训练?”
虽然家里富裕,孩子多半就读公立高中,甚至念大学时向政府贷款,她说这是训练孩子如何独立。当女儿跟同学有摩擦,她说:“先要作好朋友,才能交到好朋友。”当孩子跟家里的工人冲突,她先去向工人道歉,说:“不论外在发生什么,重要的是自己内在发生了什么。”当大女儿事业有成,竞争对手要来拜会的时候,她对女儿说:“你何不先主动去看她?”
除了老幺小时候不乖,她曾经打两下屁股,后来还向女儿流泪道歉,她几乎不曾对孩子有过大声责备。她用正面思考、爱与关怀,化解每个争执;她静静聆听,细细分析,化解每个矛盾。
她的爱心延伸,孙子女诞生,她会飞到地球另一边帮女儿坐月子。即使她七十岁不幸得了淋巴癌,仍然坚持撑着病体,参加大女儿的就职典礼,且捧上宣誓用的《圣经》。她的信仰虔诚,因为这信心,帮她突破许多难关,也带她走过与癌症搏斗的七年。即使她在病危时,仍然示意家人,为旁边的看护递上毛毯。
她的女儿虽然个个有成就,但是对家的向心力都很强,总回家聆听父母的教诲,小女儿更接棒父亲的事业。当时担任美国劳工部长的大女儿,在母亲生病期间,每周都由华府回到纽约,陪在父母身边。
他们一家的成就,也是在美华人的典范,他们把自己的荣耀与华人社会分享,除了回馈故乡,也积极参与侨社、乡亲和校友会。这位出生书香门第的大小姐和成为华人船王的丈夫,始终不忘自己的根。
她和丈夫鹣鲽情深,在丈夫最需要她的时候,她总伴在身边,即使得了病,仍然做丈夫的支柱。她辞世之后,赵锡成博士每周都到墓园,追忆他们五十多年的甜蜜岁月,而且把她的爱扩大,在哈佛大学建立以她命名的教学大楼,并帮助更多华人学子赴哈佛就读。
这位神话般的人物,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典范,是赵朱木兰女士。我近四十年前就与他们一家相识,有缘跟木兰在研究所同窗,更有荣幸在今天写这篇序。我衷心希望国内读者和海外华人,在这本书里除了见到神仙眷属的一家人,更能找到许多值得学习和省思的地方。(本文为《淡定自在》推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