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刻不忘初心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融资难问题却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究其原因,第一,我们长期以来所依赖的银行贷款很难给到中小企业,这是银行内在的、本质的运营规律所决定的,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难以改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皆是如此。第二,股权融资虽适合中小企业,但股权投资获取收益的重要途径——股权退出机制不够健全,导致股权融资无法广泛进行。上述两方面是制约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银行的信贷机制无法改变,因此期待以银行贷款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现实;但建立健全股权退出机制,以此来扩大股权融资规模,却是切实可行之举。股权退出的操作方法虽有很多,但归根结底主要依靠两个途径:资本市场、重组并购。重组并购若以资本市场为依托,则更容易得以实现,因此,资本市场便成为股权退出最重要的途径。
区域性股权市场就是因此而设立的。与其他证券交易所相同,其基本功能就是通过股权交易实现投资于中小企业的资本退出,从而扩大股权融资规模,最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二级市场的证券交易是实现一级市场融资的前提。沪深证券交易所流动性充裕,新股易发,带动上市公司大额融资。但区域性股权市场普遍存在融资难、交易难的问题,因此需要完善交易机制,落实投资者利益保护,促进二级市场流动性。区域性股权市场应当围绕这一核心使命和基本功能来开展工作,通过提高二级市场流动性,来促进中小微企业借助社会资本进行融资。这就是股权交易市场的初心,虽然道理并不深奥,甚至常常被熟视无睹,但永远不可忘记,否则必然会迷失方向。当前,由于股权交易市场很难做到交易活跃,因而使得很多同行改变了经营思路,甚至提出了“去交易所化”,在这样一个稍显混沌的大背景下,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上海股交中心”)始终思想清晰,坚守初心。
二、活跃交易的根本在于投资者的聚集
上海股交中心的做法是,主观为投资者,客观惠及挂牌公司。
(一)保护投资者利益
第一,严把入口关,挂牌公司宁缺毋滥。挂牌公司必须经过严格审计、严格尽职调查,尽职调查的范围在法律、财务、行业技术等方面缺一不可。申报挂牌材料须由推荐机构中的律师、会计师、行业分析师、具有投行业务经验者四人联合签字并承担责任。上海股交中心的挂牌审核工作从检查工作底稿开始,确保公开披露的《股份转让说明书》、《法律意见书》、《审计报告》等真实、准确、完整。挂牌审核的最后一道关由以内外部专家组成的审核委员会来表决掌握。即便对于展示企业,上海股交中心也依然进行了严格的审核。
第二,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挂牌公司须披露年报、半年报和重大事项临时报告,披露的内容更接近主板上市公司的要求,披露的时限也有明确的规定。其中,年报中的财务会计报告要求必须进行审计。对于展示企业,上海股交中心也依然有较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
第三,严格审核挂牌公司的融资行为。虽然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正因如此使很多运营机构放弃了对融资的管控,但为切实保护好投资者的利益,上海股交中心一直对融资行为进行严格的事前把关。把关的要点主要为:企业融资需求的合理性、募资投向的可行性、融资价格的公允性等。
第四,严把中介机构的入口关。对于推荐机构,主要从净资本、人员构成、投资情况、尽职调查经验、诚信情况等方面进行把控;对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主要从人员配置、诚信情况等方面进行把控。
第五,严格执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上海股交中心一直坚持对投资者进行适当性管理。最早设定的投资者门槛高于《区域性股权市场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的要求,其后逐步放宽,与《区域性股权市场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的要求基本相同;当前更是严格执行《区域性股权市场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的各项要求。
第六,严格执行自律管理。一是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摸排挂牌公司、中介机构风险事项并设置舆情预警机制,通过网络智能筛查与线下核查双重手段,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二是积极引导挂牌公司遵循各项业务规则,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地对挂牌公司履行持续督导义务。三是对市场违规行为迅速做出反应,并视违规情节对其采取自律监管措施及违规处分。截至目前共对各类市场参与主体采取自律监管措施及违规处分917家次,向市场揭示风险1635家次。
对于投资者利益的有效保护,客观上提升了市场、挂牌公司、中介机构、投资者的社会形象,为市场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努力让投资者获得企业发展带来的理性收益
在尚未形成活跃交易机制的市场发展初期,需要专业团队人为促进良性机制的形成。具体为,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人为促成融资,然后配备各类资源全力助推企业快速发展,选择合适时机引导投资者以不高于投资市盈率的理性价格退出(由于市盈率低,接盘者依然有盈利空间),赚取由于企业发展而带来的非泡沫理性收益。
(三)引导投资者改变投资观念
引导投资者把“Pre-IPO投资理念”转变为“Pre-上股交投资理念”,使投资者把上海股交中心当做真正的资本市场看待,立足于在上海股交中心进行投资和退出,不把IPO作为唯一的退出渠道,不把上海股交中心仅当做IPO的阶梯。
(四)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
改变了投资理念,并能够获得持续的投资收益,必然吸引投资者进入。星星之火,不断燎原,投资者积少成多,最终使得股票交易机制产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上海股交中心科技创新板的成功就是典型的例证。
三、活跃交易需要提供灵活的交易方式和有效的交易服务
(一)开户操作灵活
投资者可以临柜办理开户、手机自助开户、证券公司代理开户以及交易服务机构代办开户。代办开户的做法是,交易服务机构受理、审核投资者开户资料,留下影像、文件资料后将所有资料传递至上海股交中心,上海股交中心进行二次审核后,最终完成开户操作。
(二)交易手段丰富
投资者可以通过柜台、互联网、手机等交易方式进行股票交易,上海股交中心的服务热线、交易服务机构可以提供交易辅导。交易机制上较传统方式进行了优化,采取中午无休、可进行夜市委托以及委托期限可自选等机制。
(三)采取了交易优惠措施
为吸引专业投资机构参与市场投资,对于通过认证的专业投资机构一概免收佣金和印花税,相关费用均由上海股交中心进行贴补。
(四)提供丰富的附加服务
在为投资者提供完整的挂牌公司年报、半年报、重大事项临时报告的基础上,又提供了经过严格筛选的精选版F10资料;此外,上海股交中心还为投资者免费提供投资咨询服务,免费提供向第三方专业机构购买的研究报告,免费提供交易居间服务,以及举办高净值客户沙龙等服务。
四、大力开展综合金融服务
(一)资本运作服务
上海股交中心一向谨慎行事,在《区域性股权市场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出台之前,从未发布过招股说明书,但一直帮助挂牌公司开展各类线下封闭式融资路演、并购路演、IP路演等,促进一批知名VC、PE等对挂牌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向上市公司、产业基金、并购基金等定向推送挂牌公司商业计划书,成功促成挂牌公司的间接上市。
(二)行业对接服务
建立行业上下游产业对接渠道及跨行业交流平台,帮助挂牌公司在行业动态、产品研发、生产协作、渠道建立、顾客共享等各方面建立合作。
(三)境外融资服务
充分利用上海自贸试验区政策,探索中小企业跨境融资的创新突破,目前已推动完成自贸区内挂牌公司引入跨境股权投资、依托FT账户实施的债转股融资以及外保内贷等融资案例。期待通过案例推动,最终实现自贸区金融制度的改革创新。
(四)重组并购服务
帮助挂牌公司与上市公司进行重组并购,促进间接上市;帮助挂牌公司收购其他企业,促进做大做强;帮助挂牌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促进企业改善经营。
(五)金融对接服务
通过与银行、证券、保险、小贷、担保、融资租赁等机构的合作,搭建服务于挂牌公司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与金融机构联合设计推出针对挂牌公司的股权质押贷款、信用贷款、科技履约贷等融资产品。
(六)宣传推广服务
对接各类媒体渠道,开播“走进上股交”、“创新360行”、“金融E时代”、“挂牌公司对话”等电视专栏节目,开辟“挂牌公司媒体巡展”、“挂牌公司网络展厅”等媒体宣传专栏,创造条件让挂牌公司参加“梦想下一站”、“首席旅行官”等活动进行宣传。此外,上海股交中心还在开发“网上商城”栏目,为挂牌公司宣传产品提供服务。
(七)资源对接服务
创办“大咖下午茶”、“掘金上股交”、“BOSS的朋友圈”等品牌活动,为市场参与主体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
(八)帮扶企业发展
深入企业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政府公关、产品宣传、引进人才、技术升级等等。
(九)培训服务
向市场参与主体开展系统性、持续性、专业化的免费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市场规则、业务流程、公司治理、财税规范、信息披露、投融资对接方法、路演技巧、投资者教育等等。累计投入数百万元,开展超过500场次专业化培训,累计服务人员超过1.4万人次。
(十)业务操作服务
对于新加入的中介机构,除提供手把手式的教学指导服务外,还采取“扶上马再送一程”的长期业务支持。
五、时刻保持资本市场良性发展
资本市场良性运转的重要机制就是时刻把握好新股发行与资金供给的平衡,避免出现由于新股供给过剩导致二级市场买盘缺失、进而由于股票流动性缺失导致无资金进入市场的恶性循环状态。上海股交中心始终严格把握挂牌标准,宁缺毋滥,审慎把控市场规模,按照资金供给情况决定市场扩容进度,保证市场交易活跃度及融资功能始终处在较为良性的状态。谨慎扩容之下,E板挂牌公司数量436家、科技创新板挂牌公司数量180家,基于资产端和资金端的较好匹配,科技创新板挂牌公司融资满足率近100%,E板挂牌公司融资满足率约为55%,市场功能发挥良好。对于不受审慎扩容限制的展示系统,上海股交中心相对积极地扩容市场,目前吸纳各类企业超过9100家。
在私募债的发行交易业务上,上海股交中心一贯采取谨慎的姿态,我们认为,中小企业由于业务发展不成熟或处在快速成长期,现金流不足,偿还能力有限,不适合债权融资,稍有不慎,将可导致金融风险。因此,上海股交中心自2013年底开展私募债业务以来,累计发行总额仅为10.21亿元,实际完成金额9.30亿元。2018年8月10日,上海股交中心最后一笔私募债本息完成兑付,私募债全部清理完成。截至目前,上海股交中心私募债余额为0。在开展私募债业务的过程中,上海股交中心没有违规发行地方政府债,没有通过互联网金融变向拆分超过200人,没有发放理财产品,没有变向开展P2P业务。
当前,上海股交中心对开展可转债业务依然十分谨慎,要求企业必须拥有可变现的实物抵押担保、必须充分披露风险并确保每一位投资者知晓的前提下,同时符合其他条件时才可发行可转债。
六、取得了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经济效益
上海股交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盈利,尽管2017年上海股交中心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清理整顿上,但依然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营业收入近九千万元,净利润近二千万元。开业以来连年向股东分红,净资产增值近四倍。
2018年初,上海股交中心清理异地挂牌企业281家,可交易总股数降幅明显。即便如此,2018年1-8月份,上海股交中心挂牌企业交易总额30.2亿元,同比增长341.37%;交易总股数5.43亿股,同比增长88.54%;2018年以来二级市场换手率已达21%。
(二)社会效益
1.持续金融创新。上海股交中心自2012年起连续六年获得上海金融创新成果奖。2012年E板制度体系获一等奖,这是全国首个完整的场外市场制度体系,发挥了很好的示范效应;2013年交易结算系统获三等奖,这是全国首个基于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集撮合交易、登记结算、委托买卖于一体的信息系统,发挥了很好的示范效应;2014年Q板制度体系获二等奖;2015年科技创新板制度体系获一等奖;2016年基金份额转让系统获提名奖;2017年FT跨境债转股获得三等奖。此外还获得“中国股权交易最具市场影响力品牌”、“场外市场最佳中小企业服务奖”、“上海金融服务精英奖”、“浦东新区科技金融创新奖最佳服务奖”等各类荣誉。参与中国证券业协会及上海市政府多个重点课题研究,其中,《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功能拓展与实施路径研究》被评为中国证券业协会优秀课题,《影响中国场外市场发展的若干因素分析》获得“2013年上海金融业改革发展优秀研究成果奖三等奖”,《中国场外交易市场现状研究——以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市场为例》、《积极探索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场外交易市场发展趋势》、《有序、公平、互通——关于我国场外市场建设的思考》获得“2013年上海金融业改革发展优秀研究成果奖入围奖”。
2.三大收获。第一,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自开盘以来,挂牌公司营业收入持续增长,2017年增幅平均达109%。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选材得当,二是融资到位。经过市场培育后,企业与其他市场实现了对接,其中被上市公司收购的有16家,另有约30家挂牌公司进入Pre-IPO辅导期。第二,培养锻炼了一批专业化投行队伍。这是从银行和投资机构中培养起来的一批能够专业化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团队,这些团队为上海股权托管交易市场,乃至为中国场外市场的发展建设必将发挥重要作用。第三,培育了一批专注场外市场的投资者。经过长期的帮扶、引导和培育,一大批传统PE投资者转型成为Pre-上股交的专业投资者,他们以场外市场为载体开展投资交易业务。这是上海股交中心的宝贵财富,也是上海股交中心能够较好地解决股票交易和企业融资问题的根本所在。
3.成效显著。截至目前,上海股交中心帮助挂牌公司实现融资总额达304.71亿元,其中股权融资约235.84亿元,扣除抵押贷款以外的信用贷款和股权质押贷款约68.87亿元。这些融资不包含展示企业和纯托管企业的融资,也不包含Pre-IPO融资,全部是依靠E板、科创板的市场功能为中小微企业实现的融资,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深受各级政府、挂牌公司、投资者以及其他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也为上海股交中心坚持初心的操守坚定了信心。(转载自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证券》杂志)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