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6月份的临近,A股能否纳入MSCI指数日益受到关注。由于在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均铩羽而归,对于今年能否纳入,各方又开始踌躇满志。笔者以为,不管今年的结果如何,我们都可把是否纳入NSCI指数作为衡量A股的另一面“镜子”。
MSCI官网发布的信息显示,A股能否纳入MSCI指数,6月20日将见分晓。A股虽然在2013年就已入选MSCI指数的“潜在升级市场观察名单”,但此后连续三年均无功而返,主要原因在于,MSCI明确指出国际投资者对于QFII的每月资本赎回限制、大面积股票停牌以及交易所需对A股相关金融产品预审这三大问题上仍然有所疑虑。
如今,随着外汇管理局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规定》,沪深交易所纷纷出台制度规范上市公司的停复牌行为,以及去年深港通的正式开闸,QFII可通过沪港通深港通来解决资本赎回限制问题等,标志着监管部门为A股纳入MSCI指数完成了相关“答卷”。
MSCI新兴市场指数是衡量发达地区之外股市表现且追踪人数最多的基准指数。MSCI客户囊括了98%的全球顶级基金。据统计,全球有超6000家指数基金跟踪MSCI指数,约有1.7万亿美元的资产持有MSCI新兴市场指数。如果A股能纳入MSCI指数,首先将会为A股带来资金,据测算短期将带来200亿美元资金,长期看,随着A股在MSCI指数中的权重增加,或能带来4000亿美元资金。如果能成为事实,其吸引进来的资金将是非常可观的。
此外,在A股纳入MSCI指数后,A股受到全球投资者的关注度无形中会提升,有利于提升A股的影响力。而且由于境外顶级基金奉行价值投资理念,有利于推升A股蓝筹股的估值,也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因此,A股纳入MSCI指数,背后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不过,虽然监管部门对于纳入MSCI指数作出了努力,且目前市场预期良好,但并不意味着今年A股就能够“闯关”成功。事实上,尽管沪深交易所出台相关规章制度规范上市公司的停复牌行为,但效果却是有限的。比如目前沪深股市每个交易日停牌公司仍然超过200家,并且上市公司随意停牌、长期停牌的现象比比皆是,相比于此前并没有多大的改观。仅仅这一项就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投资机构的疑虑,对于A股纳入MSCI指数明显不利。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是,这几年A股市场的表现乏善可陈。自2015年股市发生异常波动后,市场几无财富效应可言。而且新股无节制地大量发行,让境内与境外投资者都对A股提不起兴趣。
如果A股今年有幸纳入MSCI指数,只能说明在符合美国明晟公司相关要求上有进步。如果再次“闯关”失败,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多找找自己的原因。既然寻求纳入MSCI指数,既然前几年均失败,那么不妨把是否纳入都当作一面“镜子”。即使今年再次被拒门外,但透过镜子,我们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