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三次闯关失败后,MSCI指数评审委员会将在6月份再次“审视”A股。这一次,A股会闯关成功吗?为什么A股要屡次闯关,其对A股有着什么意义?
国际投资风向标
为什么A股要屡次闯关MSCI?那么先来弄明白MSCI是什么,其是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的简称,又被称为明晟公司,是美国著名的指数编制公司,其在1968年推出第一只指数产品,至今旗下编制了多种指数,覆盖股票市场、固定资产、对冲基金等。可以说,MSCI指数是国际投资风向标,目前是全球投资组合经理采用最多的基准指数。截至去年年底,MSCI客户遍布86个国家,共6400家;全球追踪MSCI指数的资产规模达到10.5万亿美元,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机构称纳入条件已较为成熟
众所周知,A股此前已经三次闯关失败。不过今年,一些机构分析认为,A股纳入MSCI的条件已经较为成熟。
中金公司表示,A股近年来对外开放水平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此外,4月,有国际大型基金表态支持MSCI指数体系纳入A股,表明部分全球投资者认为MSCI纳入A股的条件较为成熟。平安证券认为,整体而言,在新框架以及A股市场制度的持续改善下,2017年MSCI的纳入概率大幅提升,预计未来衍生品审批限制的讨论成果可能是需要持续关注的影响纳入的重要因素。2016年A股市场未被纳入MSCI主要有三个问题,分别为:QFII每月资本赎回额度、停复牌制度以及中国交易所对A股相关的金融产品进行预先审批的限制。平安证券观点称,上述问题在当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一方面,A股停复牌制度管理规范加强,QFII每月赎回可通过沪港通深港通的每日额度来解决,金融产品的预先审批限制MSCI和交易所正在协商中。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A股的纳入方案,MSCI也在不断调整。今年3月22日,MSCI宣布正在就是否纳入A股向市场参与者征求意见,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纳入A股规划。同时,新的纳入方案对A股纳入的标的也实行了“瘦身”,将股票数量从448只减少到169只,减幅达62%。此外,MSCI建议只纳入可通过沪港通和深港通买卖的大盘股,计划将A股在MSCI中国指数的建议权重从3.7%降至1.7%,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的权重从1%降至0.5%。
纳入MSCI背后是一步大棋
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告诉本报记者,A股纳入MSCI意义重大。他具体分析说,MSCI指数作为全球专业投资者广泛参考的标的,其潜在的资产规模非常庞大,若未来逐渐引导至A股市场,则潜在的新增流动性输入还是可以期待的。不过就初期而言,A股纳入MSCI的战略性意义仍远大于实际意义,而纳入背后或许还是一步大棋。
郭施亮指出,剔除纳入初期带来的新增流动性影响,实际上在A股纳入MSCI的过程中,也会为A股市场带来不少本质上的变化。其中,随着A股纳入MSCI的进程加快,有望让A股市场实现由散户化主导的时代,演变为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时代,而未来A股机构投资者占比比例有望获得显著性的提升。另外,A股纳入MSCI之后,随之而至的,将会加快与成熟市场的接轨,A股市场的市场化程度的加速,甚至逐渐激活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等,这也是A股走出世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必然之举。除此以外,随着A股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外资赎回周期及额度的灵活调节,未来或将逐渐提升外资的参与度。但就缩小版的新方案而言,基于互联互通的新框架,利于破解A股纳入MSCI的制度障碍,其纳入成功率也会水涨船高,给部分外部投资者吃下了定心丸。
“归根到底,A股纳入MSCI,概率在逐步抬升,而纳入初期更注重战略性影响,至于中长期,则更注重新增流动性的涌入预期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方向。”郭施亮分析说。
中金公司则表示,在加入MSCI 后,全球主要交易所均有望推出与MSCI 中国A 股相关的ETF,期权等各类衍生品,增强A股市场的产品深度。另外该机构具体分析称,如果2017年6月MSCI 宣布纳入A股,并于2018 年中正式纳入。那么正式纳入时,基于全球跟踪MSCI指数体系资产规模与潜在纳入标的的权重静态估算,A股市场短期资金流入规模约为97亿美元。
健康的市场更重要
虽然一些机构看好此次A股闯关MSCI,不过也有专业人士表示,健康的市场更重要。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说,短期看,A股纳入MSCI的利好有限,引入的新增流动性也会相对有限,不足以改变整个市场的运行格局,但中长期而言,只要国内市场做好充分的风险抵御准备,利用好A股纳入MSCI的契机,同样会给A股带来中长期利好的预期,市场期盼多年的健康牛市,也有望成为事实。
武汉科技大学教授董登新称,对于MSCI的评估结论及表态,不必太过较真,更不能本末倒置。A股改革不是为了进入MSCI指数,反过来讲,为了进入MSCI指数而进行改革,也是不妥的。不过,MSCI反复拒绝A股,这一尴尬现象确实值得深刻反思、认真反省,“改革不应半途而废、左顾右盼,改革更不能因为股指涨跌而中断或中止,坚守A股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改革,是监管层必须看清的大方向、大趋势。” 本报记者 于建 J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