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垃圾强制分类 两大困惑怎么破

经济参考报

  在盐田区二十小区里,一位女士拎着一袋垃圾走到“厨余垃圾”桶边,把塑料袋里的厨余垃圾倒进桶里,然后把塑料袋扔进了“其他垃圾”桶里。扔一袋剩饭剩菜要分两步走,很多人都会嫌麻烦,但对深圳盐田区居民来说,这是一种习惯。

  垃圾分类在我国推行多年但进展不如人意,究其原因,备受诟病的“两大困惑”是制约因素:一是分类方式抽象导致的投放困惑;二是人们对垃圾车一来,分类完的垃圾又回到“大杂烩”状态的困惑。

  近年来,深圳在推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探索,打通垃圾前端分类、中端收运、末端处理全链条。作为率先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的46城之一,深圳的探索或许提供了一个破解“两大困惑”的思路。

  释疑:

  “交了物业费,为什么还要自己分类?”

  今年34岁的刘小玲,晚上的工作时间一般都是在小区居民家门口站着度过的。

  “晚上要挨家挨户地上门介绍垃圾分类好处和方法。有些居民会很反感,觉得跟推销似的,有的连‘垃圾分类’几个字都没听完就把门关上了,还有的会说‘我们交了物业费,为什么还要做垃圾分类’。不过大部分居民会有耐心听我们讲,但听完,也不意味着一定会参与。”

  这是刘小玲作为一名进驻小区的垃圾分类专员工作一年多来的感受。她负责盐田区5个住宅小区的垃圾分类推广工作,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上午8点到11点,下午2点到5点和晚上7点到9点。

  白天她要和小区垃圾分类督导员(一般为小区保洁人员或小区居民)一起在垃圾桶边现场指导小区居民如何分类投放垃圾,并且对垃圾进行二次分类,将投错的垃圾归位;晚上她要挨家挨户地上门拜访居民,发放宣传资料和讲解垃圾分类好处及具体操作方法。

  刘小玲告诉记者,要完整地介绍垃圾分类的好处和方式,至少需要5分钟。因此,晚上上门推广是最有效的方式。这时,上班的人都回家了。

  盐田区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就是在这样一位位分类专员和分类督导员的持续宣讲和指导中开展起来的。

  2012年,盐田区正式启动垃圾减量分类试点工作。目前该区已开展各类型垃圾减量分类小区(城中村)共228个,其中“三分类”(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类)小区185个,“四分类”(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四类)小区43个。

  2015年8月出台的《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规定,深圳生活垃圾实行“三分类”,鼓励有处理条件的住宅区等场所将生活垃圾分为四类。

  盐田区城管局环卫科工作人员张永东说:“厨余垃圾作为湿垃圾,会污染其他干垃圾,单独分类后可以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记者了解到,为了提升居民参与“四分类”的意愿,盐田区在试点小区采取了“互联网+”智能化管理模式,投放了有显示屏、称重器、洗手池、分类指引的智能垃圾桶。小区居民通过刷卡的方式登录,将垃圾称重后投入到相应类别的垃圾桶中。投放次数和重量将录入后台,作为奖励依据,并成为后期分析垃圾投放规律和变化的基础数据。

  在“四分类”取得较好效果的基础上,2016年盐田区尝试将前端分类进一步精细化,挑选了两个小区开展“九分类”,进一步对“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进行细分。

  此外,盐田区还对大件垃圾、园林垃圾进行免费专项收运,并在菜市场推行果蔬垃圾分类,在重点商业街推行厨余垃圾分类。

  效果:

  “小区干净很多” “习惯了就不费事”

  “垃圾分类后,小区干净很多,老鼠都少了,夏天也没有太大的臭味了。刚开始觉得有点麻烦,现在习惯了也不觉得费事了。而且这也是培养小孩养成好习惯的一个机会。”上东湾小区居民刘女士说。

  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多位居民,他们普遍觉得垃圾分类后,尤其是厨余垃圾单独分类后,小区环境变好了。“按照他们(分类专员)说的,我们在家里做两分类,把厨余垃圾单独分出来,以免把其他垃圾搞脏。厨余垃圾以外的垃圾,到垃圾桶投放时再细分到各类桶里,或者等到每周末的资源回收日时,拿去换奖品。”

  实际上,对于居民而言,参与垃圾分类面临两大困惑:一是分类方式抽象导致的投放困惑;二是对垃圾车一来,分类完的垃圾又回到“大杂烩”状态的困惑。

  记者看到,在盐田区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里,不论是三分类还是四分类模式,垃圾桶边都有明确易懂的分类指引,明确了什么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而九分类小区,更是采取了实名制分类的模式,将有害垃圾细分为电池、灯管灯泡和过期药品三类,将可回收物细分为玻璃、塑料、金属、纸类、织物五类,让投放变得一目了然。

  该垃圾桶运营方,深圳市德立信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夏三省表示,实名分类有助于解决居民不知如何投放的困扰,提高分类准确率。

  上东湾小区经历了四分类方式,如今正在试点九分类。该小区居民余女士说,“觉得九分类更容易操作一些,不用去想和研究垃圾要扔到哪个桶里。”

  刘小玲在谈到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最关心的问题时说:“老年人关注的是积分奖励,能换点纸巾觉得很实用。但年轻人关注的是分类后这些垃圾怎么(分类)处理问题,担心自己分类完,垃圾还是会混到一起,这样分类没有意义。”

  对症:

  “在家分了类,垃圾车来了大杂烩”

  当前垃圾分类备受诟病的当属前后端不匹配导致的“在家分了类,垃圾车来了大杂烩”。盐田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此前盐田区开展的第一轮垃圾分类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后端处理能力跟不上。因此在开展第二轮试点工作之初,盐田区就确定了通过强化中后端倒逼前端的模式。

  目前,盐田区在中端收运环节引入三家公司实现分类收运,而后端对应的处理机构则更为多元。

  厨余垃圾由深圳瑞赛尔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统一收运和处理,基本做到每天收运;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由深圳市德立信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统一收运和处理,约每10天收运一次;其他垃圾由政府原有清洁公司收运,在进入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前,中转站的工人会将混入其中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挑出交给德立信公司处理,剩余的垃圾被运到焚烧厂进行焚烧处理。

  而瑞塞尔和德立信仅对垃圾进行初步处理和精细分类,其后面还对应着更多的处理公司,从而真正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据统计,通过开展垃圾分类,2016年盐田区共减少焚烧并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约6813吨。目前除“社会化分类”回收各类高值可回收物外,盐田区委托的“专业化分类”日均回收餐厨、废旧家具、园林绿化、玻璃、织物、有害等各类垃圾约80吨。

  以总住数489户的上东湾小区为例,未开展垃圾分类前,日均产生的生活垃圾焚烧量约1750公斤,开展垃圾分类后(居民平均参与率60%),日均产生的生活垃圾焚烧量约1001公斤,垃圾减量率达42.8%。

  经验:

  前端分类越精细 后端利用越便利

  盐田区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都被统一运至盐田区垃圾废弃物循环利用教育基地进行处理。记者在这里看到,单玻璃这一种可回收物,就按照完整程度和颜色分成了四类:完好的;污损的再分成白玻璃、绿玻璃、黑玻璃,卖给玻璃厂再利用。

  夏三省告诉记者:“玻璃的后续处理工艺不同,不同颜色的玻璃混在一起不值钱。只有(按颜色)分类后,才有回收利用的价值。”

  德立信公司的员工每天在循环基地对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进行精细分拣:有害垃圾被细分为药品、电池、灯管灯泡;大件垃圾,例如家具,在循环基地被拆解,家具上的金属、玻璃、海绵、木料、织物都被分开。可回收物中的玻璃被细分为四类,织物中的冬衣挑出交给民政部门用于捐献,其余织物则将被纤维化处理。

  在循环基地,还有一个将厨余垃圾变废为宝的处理厂。

  来自盐田区城管局的数据显示,该区已有43个小区进行了厨余垃圾分类试点。此外,该区还在食街推行厨余垃圾分类,目前已签订厨余垃圾收运合同784家,签订率达92.1%,并将辖区农贸市场、部分超市、沿街水果门店的果蔬垃圾一并纳入餐厨收运系统。目前该区日均收运厨余垃圾固形物约60吨,油污水10吨。

  处理厂运营方瑞赛尔公司副总经理谭建新告诉记者,经过压榨、脱水、脱油、发酵等多道工序后,厨余垃圾变为降解料和生物柴油原料油。在制油过程中,处理厂专门在油中添加了闻起来臭臭的蓖麻油,以避免油流回餐桌成为“地沟油”。

  “降解料添加辅料后可变为生物质燃料,每吨售价800元至950元。生物柴油原料油每吨售价3300元至3500元。”谭建新说。

  谭建新和夏三省都说,要想提高后端处理效率和回收利用率,关键在于前端分类要做得好、做得精。

  难点:

  分类准确率待提高 邻避效应待破解

  5月19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正式印发。方案提出,“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加强生活垃圾‘四分类’系统设施建设。”“至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单位(小区)覆盖率达到90%,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学校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分流分类收运处理量达到3300吨/日。”

  而当前深圳生活垃圾分流分类收运日均处理量为1200吨以上。这意味着,未来三年深圳垃圾分类工作面临的难度并不小。

  以盐田区为例,虽然垃圾分类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和预期仍有距离。一是试点地区居民参与率目前约为50%,分类准确率仍需提高。二是厨余垃圾气味大,处理设施邻避效应明显,因居民投诉,部分处理环节已停工。

  为提高后端处理能力,盐田区正在重新选址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园项目,计划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建设日处理2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线及园林绿化垃圾、大件废旧家具破碎生产线,以及整体废气废水处理等相关配套设施。

  垃圾强制分类方案也明确提出,“在全市空间规划中对垃圾焚烧厂提早布局,统筹安排,破解邻避效应”。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