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医疗联合体试点今年启动 看病不用再去大医院

李红梅人民日报

  大医院要舍得放,基层也要接得住

  健康服务业发展改革联盟执行主席田佑中认为,要真正建立起医联体需克服两大困难,即上下级机构之间的利益共享和均衡,以及行政隶属关系的统一协调。

  王贺胜认为,核心是解决动力机制问题。通过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配套政策,调动三级公立医院积极性,解决好大医院舍得放的问题;通过派遣专家、专科共建等措施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水平,解决好基层接得住的问题;通过上级医院对签约患者提供优先接诊、检查、住院等服务,畅通术后恢复期、重症稳定期等患者向下转诊通道,解决好患者愿意去的问题;通过探索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人员流动、分配激励、医保总额付费等机制,解决好政策要配套的问题。

  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认为,医联体将带来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三大“转变”:考核评价最小的单元转变为医联体的效率、效果和成效,而不是单个医疗机构;医患关系从短暂的、阶段性的转变成长期的、连续的、责任制的关系,服务模式从坐堂待诊转变为专科、全科医生形成团队,共同为患者提供签约服务;服务行为将转变为主动控费,主动与服务的数量、服务的质量、老百姓的满意度、老百姓健康水平的改善以及整个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挂钩。

  百姓看病将更方便更省钱

  在浙江杭州打工的赵先生,赶回安徽天长老家新街镇卫生院,做了较复杂的补片疝气手术,“这里报销多,还有市里专家支持,所以我一发病就想着回来做手术”。当天的手术得到市里专家的现场技术支持,钱也花得很少。原来,卫生院和市中医院结成医疗共同体,中医院给卫生院添置了大量设备,还开通了远程会诊服务,医共体有化验、病理中心,送标本给中心即可诊断。中医院专家逢集便到卫生院出诊、查房、培训。

  王贺胜认为,建设医联体能够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就近就医。发挥三级公立医院作用,利用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守门人能力,实现基层首诊。同时,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签约患者可以在医联体内便捷地提取和使用健康档案。鼓励医联体内建立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等,通过“患者不动,标本动、信息动”的方式,逐步实现“基层检查,医院诊断”的模式。

  便捷就医。推动医疗机构提供更高效、优质的服务。比如,在医联体内建立转诊绿色通道,上级医院对基层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同时,为基层就诊患者提供便民惠民政策。对部分慢性疾病签约患者提供不超过2个月用药量的长处方服务。

  获得全面服务。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重点,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同时,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吸引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加入,让群众得到一体化、便利化的从疾病诊疗到康复和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

  节省医药费用。对医联体实施医保打包预付,医疗机构原来的收入变成了成本,可以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不合理费用,并努力维护群众健康,让群众少生病。另一方面,通过医保经济杠杆作用,合理设定报销水平差距,减少了跨区域的无序流动,也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上一页12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