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最新报告:2010年中国PM2.5污染致120万人过早死

21世纪经济报道

  3月31日,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的“空气污染与健康效应学术研讨会”上,一项关于全球所有主要健康风险的系统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的室外空气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123.4万人的过早死亡以及2500万健康生命年(健康寿命年是用生命质量来调整生存年数而得到的一个新指标。通过生命质量评价把不正常功能状态下的生存年数换算成有效用的生存年数,使其与健康人处于等同状态)的损失。

  这项名为《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评估》的研究报告由清华大学、美国健康影响研究所(2010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以下简称 GBD2010)联合发布。GBD2010发现在全球范围内,PM2.5形式的室外空气污染所导致的公共健康风险比通常认为的要严重得多,每年在全世界导致320万人过早死亡以及7600万健康生命年的损失。

  GBD2010的室外空气污染专家组联席主席亚伦·科恩博士介绍,现在室外空气污染在全球健康风险中名列前茅,在中国则位居第四。

  “像今年1月出现在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如此大规模、综合性的大气污染问题在全球并不多见。可以说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已经成为制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其他快速发展中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表示。

  GB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哈佛大学等机构主要协调,全球50个国家 300多家研究机构500多名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历时5年时间完成的一项全球疾病研究。目前,先后发过GBD1990、GBD2000和GBD2010。

  GBD2010已于去年年底发表在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的特刊上。该研究采用了一致的研究方法对全球最大的集成数据库进行分析,从多项健康风险因子——吸烟、饮食、饮酒、艾滋病、室内及室外空气污染,以及很多其它风险因子——中估算过早死亡风险以及它们在全球健康负担中所占份额。

  GBD2010发现,以PM2.5形式存在的室外空气污染可导致比以往研究更为严重的健康风险。该研究第一次将室外空气污染列入全球前10名风险之一,其中它在亚洲发展国家中排名为前五或前六。

  亚伦·科恩介绍,在全球空气污染严重的中国和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其健康风险尤其高。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所有风险因子中,室外空气污染在中国的死亡率和整体健康负担中均排名第四位,仅仅次于饮食风险、高血压、吸烟前三项风险因素。

  2010年在中国导致了123.4万人死亡以及2500万健康生命年的损失。其中在死亡人数中,由室外空气颗粒物污染导致的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为604519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196202人,缺血性心脏病为283331人,下呼吸道感染10469人,气管、支气管和肺癌139369人。占2010年全部死亡近14.9%。

  这意味着在过去20年里,由于中国空气污染恶化以及老龄化人口的中风及心脏病发病率增加,环境空气污染所致的疾病负担增加了33%。

  同时,中国还面临着室内与室外空气污染的双重负担。根据GBD2010年,室内空气污染为中国排名第五的致死风险因素,导致了100万例死亡。“生活在中国农村和城市扩展地区的穷人群体,仍在使用固体燃料、煤炭和生物质进行室内燃烧。”亚伦·科恩分析。

  亚伦·科恩进一步指出,室内空气污染产生的大气PM2.5,因此可导致一定比例归因于大气PM2.5的疾病负担。“为改善室外空气质量,有必要削减一些室内空气污染。”

  中国面临室内和室外空气污染双重负担

  新标准并不能完全保护公众健康

  “影响全球健康的风险因子有很多。”美国健康效应研究所副总裁、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主席鲍勃·奥基夫说道,“然而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结果表明,空气污染是当今世界首要风险因子之一,对中国和亚洲其它发展中国家的人们造成的影响最大,突显了我们必须采取有效行动以减少污染暴露。”

  国家环境与健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在研讨会上介绍,无论是短期效应、长期效应还是干预研究,都有强有力的证据显示中国大气污染能够带来显著的健康危害。

  “今年1月雾霾事件引起公众关注,污染程度很高,无论北京还是周边城市,PM2.5日均值非常高,我们也做了初步的估算,这次雾霾事件对医院门诊和住院的影响。”阚海东介绍,结果发现,大体上来说,这次雾霾事件期间跟正常冬天进行对照,发病概率增加了20%-30%左右,特别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指标的表现尤为明显。

  阚海东进一步指出,“此前我们只能利用一些西方国家的证据来推算中国大气污染疾病的负担。我们特别急需的是大气污染前瞻性,特别是PM2.5有关的前瞻性的队列研究,这种研究将为从本质上解决中国大气污染疾病负担问题提供最重要的依据。”

  “实际上,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与健康方面的研究及其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2007年,国务院18个部委联合启动了《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郝吉明介绍,但有关大气细颗粒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大气复合污染与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建立健康风险评估与安全性评价方法,以及开展预测预警研究等,还需要中外科学家们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中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不能完全保护公众健康。”阚海东介绍。

  对此,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进一步分析,我国新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的年均浓度值,属于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修订的《空气质量准则》三个过渡时期的最低目标值,“如果认为PM2.5在南方的健康效应更严重,未来可以采取更加严格的控制措施,某些地区可以比国家的标准更严格。”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直接面对空气污染以及它带来的健康危害。”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主任郭新彪分析,在处理目前面临问题的时候,预防是第一的,我们要对一些预见的可能问题有所准备。

  郭新彪举例说,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我们是不是要考虑规划过程中可能会增加一些空气污染热点?“现在大家可能不太重视这个,但研究发现,实际上我们可以避免或减少一些空气污染点。”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