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中证观察:政策清晰有力 经济复苏可期

费杨生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时至年中,经济运行呈现诸多积极变化。从工厂车间演绎“赶工潮”到港口码头鏖战“保畅通”,从基建项目开工率稳步抬升到工业企业利润明显改善……在新一轮稳经济政策的护航下,经济加速修复,短期将延续复苏态势,中长期将保持并增强发展韧性。

  概括而言,本轮稳经济政策凸显抢速度、加力度、有温度、见准度的特点,统筹当下与未来,发展与安全。面对复杂严峻形势,抢抓时间窗口,稳经济政策尽早出台、加速落地、尽快见效,以全力稳住二季度经济,并为全年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面对新情况新压力,稳经济政策果断加大力度,应出尽出。一方面,国务院部署六方面33项具体措施,各地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组成高密度、大力度的稳经济政策矩阵。另一方面,扩大实施社保费缓缴政策、扩围增值税留抵退税行业、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汽车消费支持的政策……多项政策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升级加码,增强对稳经济的支持力度。

  面对企业痛点难点,稳经济政策统筹阶段性纾困与中长期固本,助力企业渡难关、增信心。对于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减税费、免房租、缓缴社保、落实补贴、实施留抵退税,着力让市场主体真切感受到政策温度,为其“输血”“减负”;对于需求收缩、预期转弱带来的发展难题,有针对性地围绕扩内需、强预期综合施策,优化营商环境,着力为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助其“造血”“强基”。

  面对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不超发货币、不透支未来,稳经济政策长短相济,精准滴灌。在“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下,此轮稳增长目标明确:着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稳物价,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政策手段清晰:直指经济运行薄弱环节,统筹稳增长的当下迫切需要与调结构的长远发展要求。

  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注重启动既能补短板调结构,又能带消费扩就业的一举多得项目,调动各方积极性;房地产政策优化方面,坚持“房住不炒”基本原则,加大因城施策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同时把握好超前建设的度。

  令人振奋的是,5月以来,经济运行积极变化增多,主要指标多数出现改善,部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经济出现了反弹。从6月部分高频数据来看,电力需求继续增长,主要城市商品房成交数据环比回升,汽车消费环比增长强劲,整车货运流量继续好转,多数行业开工率延续回暖势头。这意味着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经济活跃度明显提升。当然,经济恢复仍处初步阶段,主要指标增速还在低位,且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要巩固经济复苏基础,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尚需进一步强化政策落地的有效性,最大限度扩大政策积极效应。

  当务之急是凝聚合力,继续加快推动稳经济政策落地见效。国务院专项督查发现,有的地方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不精准、工作简单化“一刀切”、乱收费乱罚款等问题。对此,既要督促整改到位,持续跟踪政策落实、推动解决新问题,更要加强多部门协调,提高市场主体获得政策支持的有效度和便利性。

  关键抓手是稳预期强信心,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的实际获得感。一方面,坚持用改革举措、市场化办法解难题,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政策“非申即享”、网上办。这不仅要让市场主体对优惠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更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另一方面,着力打破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环境,增强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可预期性。

  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调控政策既要把握好节奏、时机与度,更要立足当下,谋篇未来,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巩固提升我国经济在供应链、产业链等方面的国际竞争优势。

  无疑,夯实复苏根基,巩固向好势头是摆在当下经济面前的一道重要考题,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措施则是有效的答题工具。我们相信,用足用好这些清晰有力的工具必将助力市场主体渡过难关,增强动力,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复苏,云开月明。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