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从指标数据入手读懂中国经济

郑渝川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通过积极改变增长模式,提升增长质量,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妥善地推动低端产能过剩、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解决。经济结构迎来了显著的优化,发展可持续性增强,呈现出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良好局面。

  研判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强化对政策的理解,另一方面则要更为深入地洞察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包括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存在的“堵点”“断点”,以及为了有效打通国民经济循环进行的针对性政策部署。

  而要更好地洞察经济发展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如何影响就业、收入以及物价,就需要熟悉常用的经济指标,了解中国经济增长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周期特征,还要基于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经济增长动力演变、各国经济增长具体经验,找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逻辑以及结构变化。

  由国家经济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赵硕刚所著的《读懂中国经济》一书,系统梳理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周期表现和长期趋势,解析了常见的经济指标、分析工具,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中国经济的理解。

  书中对中国经济供给侧三大产业进行了阐述。第一产业(农林牧渔)虽然在现代经济中所占比重不高,但与生存安全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密切相关,此外因涉及棉花、油料等部分工业行业的原料,所以对于第二产业的发展也会产生突出影响。第二产业包含采矿业、制造业、电热燃水生产供应业三个门类的工业,占比最高,反映出我国的物质财富创造能力。书中解析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以及产能利用率、工业经济效益指标、实物量指标等指标,指出我国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整体已接近国际合理标准,经营效益进一步改善。作者还分析了建筑业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增长值等指标的密切关系。第三产业则包括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业、文化娱乐业等。

  与第二产业关联(部分与第三产业相关)的周期,首先是创新周期。我国“十四五”阶段,虚拟现实设备、5G、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智能家居和电视等领域将保持持续较快增长,这也将连带推动关联产业的创新发展。其次是房地产周期。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调控进入“因城施策”阶段,投资和房价波动减缓。第三是设备投资周期。2008年以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台了行业振兴计划,工业范畴内许多细分产业都从中获得了更新改造设备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这也是我国工业企业近年来保持较稳定盈利能力的关键。第四是库存周期。2020年下半年以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复工复产后市场需求恢复,企业普遍加快补库存的速度,带动工业品和原材料价格迅速反弹,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企业盈利规模提升,这为部分企业的股价上涨提供了支撑。第五是金融周期。作者指出,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对于金融周期的感知最为明显。2020年以来,国家进一步升级“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举措。

  在讨论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的需求侧时,作者指出,受疫情影响,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有限。受线上消费的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疫情影响下,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发生转变的是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

  书中指出,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速的高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三次经济增速的高峰都是全要素生产率快速提升的阶段。因此,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逐渐换挡减速,三大要素的增长均有所放缓,随着人口红利释放的增长动能减弱,未来经济增长仍有待于继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应当继续发挥并强化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禀赋优势。书中指出,我国研发人员数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后,持续位居世界第一位,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还在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积极吸纳海外人才,吸引留学生以及各类专项人才回流。

  从资本要素角度来看,我国资本要素已从短缺变为宽裕,随着劳动力以及各种资源环境成本的上升,传统行业资本回报率明显下降,这些都有益于社会资金流入更可能促进要素集约利用的技术密集型行业。

  当前,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很大一部分仍是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的龙头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掌控标准和关键零部件、设备。我国在这些行业还存在关键零部件和设备依赖于进口等问题,因此正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从金融支持等方面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攻克技术难关,支持企业做强做优。

  本书认为,未来我国股市市值的行业分布将沿着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转变,即随着消费升级、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消费、电子信息、医疗保健行业未来将表现出更高的成长性,市值占比也有望进一步上升,而传统的工业、材料等行业的市值占比将显著下降。随着居民生活期望值和购买力的提高,公用事业、房地产占比有望保持相对稳定。

  书中还从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变化分析指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将扩大,消费需求将继续体现向服务消费和品质消费升级,大众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服务业企业的成长性会表现得十分突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