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数字化转型需重视规范化发展
数字金融成为今年两会上的热议话题。我国金融业已进入全新数字时代,数字金融蓬勃发展。但金融创新往往风险和机遇并存,金融机构需要重视规范化发展。在金融机构层面,应加强用户信息、数据的保护,同时配合主管部门加强对违规交易的监管。
数字金融转型存在紧迫性
当前我国数字金融线上线下发展齐头并进,一些金融机构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数字金融生态,金融机构通过数字化转型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在线下,智能化、场景化成为数字金融转型的主要方向。一方面,传统网点转型为智能化网点,智能网点通过智能终端提升用户业务自助化水平,可自助化办理的业务越来越多,网点的“无人化”时代即将到来。另一方面,通过金融功能模块化,更多金融业务以功能模式嵌入到线下数字场景当中,比如在新零售场景中结合消费信贷,金融机构通过数字金融转型,建立更多的金融功能服务入口,让金融业的服务内容更加多元。
在线上,金融业不断拓展互联网流量渠道。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都建立了自己在线业务办理渠道,提高用户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性,让金融服务和产品随处可见。另一方面,金融业和互联网企业深度融合,尤其是金融和互联网应用的融合。利用金融服务强大的流量变现能力,既为互联网平台企业找到了流量变现途径,也让金融机构获取了流量入口。
在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方面,金融业以数字金融谋求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对中小微企业进行更加精准的风控定位和信用评级,以此来对中小微企业增信,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额度。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数字技术融合推出全新金融产品,对接融资供需。比如,开展供应链金融来支持中小微企业依托链主企业开拓融资渠道,通过ABS债在线销售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当前,要全力推动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金融推进的紧迫性在于,随着科技的发展,老百姓对于金融行业的需求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金融的运营模式已不再适应数字化时代。比如,过去用户需要的金融服务包含公共缴费、现金业务等线下业务,但随着线上金融的发展,很多老百姓办理一般金融业务不再需要跑网点。
在数字时代,传统金融机构既要面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挑战,也要面对数字时代用户金融需求偏好的改变。面临严峻的金融市场竞争态势,传统金融机构只有依托数字技术在运营模式上全面突围,才有可能在未来金融领域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
以外促内寻求突围
数字金融发展也面临内外部的挑战。
首先是部分传统金融机构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内部对于金融行业的变革认识不深,内部员工存在抵触情绪。比如在业务设置上,部分金融机构线上业务和线下业务存在“左右手互搏”现象,阻碍了金融机构数字金融业务的发展。
其次是传统金融机构经营者并不十分了解数字金融,对网点智慧化和嵌入式、场景式的金融模式认知上存在差异。部分传统金融机构领导对数字金融的认知比较浅,部分数字技术落地后反而让金融产品和服务业务流程更加复杂。
再者是部分传统金融机构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传统金融机构现有的IT人才储备并不能应对金融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浪潮。
最后是传统金融机构在互联网时代缺乏流量入口。传统金融依托传统基层网点来获得用户流量,相比于当前互联网巨头的用户流量获取模式,用户流量获取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从而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在业务拓展上处在弱势地位。
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可以采取以外促内的方式来寻求突围。在内部,传统金融机构要提升IT部门,尤其是数字金融转型主导部门的责任权重,要转换业务重心,调动各部门资源向数字金融靠拢,也可以从互联网金融领域挖掘更多人才,建立“能上能下”人才体系。在外部,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在数字技术转型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可以依赖第三方金融科技企业的加持,解决内部人才不足的问题。
走规范发展之路
金融机构在发展数字金融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规范化发展。
随着数字金融快速发展,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金融创新未来将进入爆发期,但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创新往往风险和机遇并存,金融创新上若是缺乏审慎,很容易引发风险。
如何让数字金融带来的创新能够长期可持续?笔者认为,需要金融机构在风险上给予重视,需要政府部门在规则上跟进监管。在政策层面,政府部门既要拿出系统的制度体系来保障金融业实现数字金融转型,也要通过监管科技的进步来监管金融的数字化创新。金融监管要从事后监管转向事前和事中监管,要对接金融机构数据流并对金融机构数据异常点实时监测,通过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来提前发现风险点。亦可开设金融监管沙盒,在可控环境内实施监管,让新产品/模式在真实市场环境中迭代验证,去伪存真,让用户在受保护的前提下接触新产品,享受新模式的效率而不被风险所伤。
在金融机构层面,应该加强用户信息、数据的保护,配合主管部门加强对违规交易的监管。在金融机构内部推进反洗钱、反欺诈、反舞弊,走出一条规范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