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气候变化可能让许多国家的GDP“打折”
2021年入夏以来,极端天气频繁侵袭我们的星球。
7月,我国河南出现历史罕见极端强降雨,郑州1小时降水量达到200毫米;
距离中国几千公里之外的欧洲,德国西部和比利时同样遭受着暴雨和洪水侵袭;
此前的一个月,“千年难遇”极端热浪席卷北美,原本凉爽的加拿大热到快50°C;
而在南半球的巴西,正在遭遇91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
多国发生极端天气事件波及了人们的生活,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未来,气候变化或令全球经济受损
应急管理部近期公布数据,我国7月自然灾害主要呈现出北方降雨量明显偏多、台风“烟花”影响范围广、西北和华南局地出现阶段性干旱等特点,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88.4亿元(其中,河南省洪涝灾害损失正在核查评估中),与近五年同期均值相比上升了21%。
瑞士再保险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气候变化经济学:不采取行动不是一种选择》研究显示,到2050年,由于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可能会损失GDP的10%。
该研究还警告,如果不采取行动并导致气温上升3.2°C,到本世纪中叶,这一数字可能会显著上升至GDP的18%。
其中亚洲经济体会受到最严重的打击,“情况好”会受到5.5%的打击,严重则会遭受多则26.5%的打击。而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GDP将损失10%左右。
当前,农业已深受其害
从产业来看,不少专家认为,极端天气对农业的影响最为直接和强烈。
比如,在目前世界上糖、咖啡、大豆、橙子的最大供应国巴西,严峻的干旱形势使得市场担心相关供应,这推高了上述商品的期货价格,并对全球产业链造成了价格冲击。
据媒体报道,巴西主要粮食价格从去年开始持续上涨,一年内大米涨幅高达70%,玉米涨幅高达87%,其中5月玉米价格更是创下200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尼日利亚的食品价格也已达到15年来最高水平。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27.1点,已经攀升至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
除此之外,极端天气还直接和间接干扰到动物活动。例如,水温升高可能会导致许多鱼类和贝类物种的栖息地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渔业受损。
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报告称,人类活动正在以前所未有,甚至不可逆转的方式改变地球气候。
这份长达3500页的报告,是多国科学家近10年的研究成果。报告警告说,未来十多年,全球所有地区都会经历更多的极端天气,包括严重的热浪、旱灾、强降雨和水灾。
举措,需全球共同行动
在业内人士看来,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灾难会越来越多,而人类将不得不面临着这场灾难最终承受者的命运。实际上,学会与极端天气相处,是比遏制全球气候变化更迫在眉睫的课题。
碳中和被认为是人类对抗全球变暖的对策之一,也就是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中国当然没有缺席。“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彰显了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也被列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重点任务之一。
对普通人来说,全球气候的话题有些“大”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有所作为,大家可以从日常的点点滴滴开始作出改变,从而减轻整个环境的负担。减少汽车出行、重新接受公共交通、商品简易包装、办公双面打印、更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等等“小事”,点滴积累,实关大局。
毕竟,减碳的“最后一公里”要靠每一个人降低碳足迹来实现,注重个人的每一个小步,人类才能有一大步。(【财经翻译官】闫雨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