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 提高资源全球化配置能力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党委书记、董事长 周小全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上海市政府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全力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目前,上海已经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最齐备的城市之一,按照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2021年最新排名,上海位居第三,基本实现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加快推进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主动构建以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为核心的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将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币国际影响力,最终促使新时代中国从金融大国迈入金融强国。

  第一,建设全球资管中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人民币资产全球化交易与配置。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正稳步推进,随着中国在全球贸易领域的地位不断提升,人民币已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货币之一,国际支付与结算功能日益凸显。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衡量指标在于国际金融市场能否发展成为人民币计价资产的集聚地和体现交易厚度、流动性的国际交易平台。因此,建设全球资管中心,必须大力发展具有区位优势和竞争力的国际金融资产平台和离岸金融市场业务,丰富金融资产交易的产品与服务。同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首要目标是提升人民币资产、金融资产的全球定价权。但是,在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功能发展仍相对滞后,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定价能力比较薄弱。

  纵观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必然要经历从贸易领域向金融领域的升级演进,即从浅层次的贸易结算工具,升级到国际金融工具和金融投资的计价,再到国际金融资产的定价。加快推进全球资管中心建设,将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资产交易的品种、规模和能级,实现金融资源全球化流动和配置,强化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定价权和话语权。例如,可以探索人民币产品、业务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将股票、债券、外汇、金融期货、大宗商品期货等标准化金融产品以及信贷资产、信托资产、资管产品、债权融资产品等一系列非标准化金融产品纳入国际金融资产交易范畴,以人民币进行定价,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提升市场交易能级,促进人民币资产融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球金融资产交易体系之中。

  第二,各类金融服务层级协同发展,做强做大国内国际金融大循环。

  金融要素高效流动配置、金融服务辐射境内境外两个市场和人民币融通全球,是实现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迫切需要。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建设全球资管中心,将以“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依托,探索具有较高安全性、合理收益性和高效流动性的人民币资管产品,吸引超大型、功能性、国际化金融机构集聚,尤其是吸引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全球私募股权基金公司等机构深度参与,增强海外投资者投资、交易乃至长期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

  非标市场是金融要素市场体系的基础板块,有必要将包括产权市场在内的非标资本市场纳入全球资管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从而形成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产权等各类金融服务层级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方面要发挥产权市场多年来在非标资产交易方面形成的平台优势,规范和拓展国内国际的非标资产交易,促进产权市场与证券市场双轮驱动、非标与标准化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做强做大国内国际金融大循环;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通过跨境业务、离岸业务的积极探索,有序引进境外资金(外汇、境外人民币),为特殊资产、境内及“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资产和个贷资产等各类非标资产提供持续流动的资金支持。例如,可积极探索在上海自贸区内搭建跨境基础设施建设资产交易平台,引导“一带一路”国家的新建和存量基建项目通过平台寻找国际投资人,逐步推进“一带一路”国家以人民币结算,进而提升人民币的定价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第三,发挥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优势,形成各金融要素市场的“国际板”。

  依托上海自贸区,建立境内人民币离岸中心和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将实现人民币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有效对接,可以提供畅通的人民币回流管道机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全球离岸人民币中心市场。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基础的进一步巩固和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将逐步打通离岸和在岸业务,实现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的融合统一。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有利于促进我国由实物贸易大国向服务贸易强国的跨越转型,也有利于主动应对国际经贸秩序的重构和挑战。

  目前,离岸人民币市场产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场内交易市场人民币计价的投资产品主要有人民币货币期货、人民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人民币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等,品种和交易规模依然比较有限。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设立,能够与境外离岸人民币市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利用自贸区离岸交易制度的设计,为境外人民币回流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产品和投资渠道,提升投资的便利性和资金流动的高效性。

  在上海自贸区设立现有各金融要素市场的“国际板”,建立起巨量级的人民币“资产池”,将容纳海外人民币和国际货币的强烈投资需求。一是大力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债权资产跨境交易平台,在丰富离岸人民币资产投资、探索人民币资产国际定价、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和交易功能方面积极探索。二是加快推进“国际板”,吸引境外优质企业赴境内上市,探索依托“沪伦通”模式下发行存托凭证的制度安排,吸引境外企业通过发行CDR在境内市场上市。在国际板试点推出并稳定运行后,不断优化和升级各项制度,力争吸引更多的世界一流企业到境内发行上市,形成具有更高开放度和国际影响力的证券市场国际板块。三是增强“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支持“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基准价格在国际金融市场广泛使用。依托上海成熟的绿色金融和资本市场体系,打造“上海碳”并将其纳入“上海价格”范畴体系,增强上海对于全国乃至全球的碳金融服务功能,更好地提升各类“上海价格”的国际影响力。四是大力发展离岸外汇交易和支付清算业务,不断发展壮大离岸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吸引国际企业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发行离岸人民币及离岸外币债券或进行相关投资。

  第四,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目前,上海已经聚集了股票、债券、期货、货币、外汇、黄金、票据、保险等各类标准化金融市场,以及产权交易所、股交中心等非标资本市场。但是,对标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市场的整体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相对不足,交易量主要来自于国内,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同时,各个金融要素市场相对独立,尤其是标准化市场与非标市场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

  按照全球资管中心建设的标准要求,有必要进一步打通境内和境外两个市场、链接起标准化和非标准化两类市场,以一体化的支付、登记、结算、清算、托管等基础设施体系串联贯通起各类独立、分散的金融市场,实现在岸和离岸市场并重发展,着力构建起更加完善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提高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上海的离岸金融市场将成为全球人民币资产配置的三大中心,既成为全球人民币资产的生成、交易和定价中心,又是全球人民币资产投资的孳息、存托和清算中心,同时也是全球人民币资产在进行结算清算和风险对冲时的流动性保障中心。

  第五,对接最高标准金融经贸规则,探索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

  建设全球资管中心离不开高水平国际化规则体系的配套,同时也将持续推动国内金融体系的深度开放,在金融产品、服务、标准、监督管理及法律适用上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全面提升竞争力。在市场规则层面,将推动加强产品创新、市场交易、信息披露、风险管理、审计会计、税收、违约处置等制度规则全方位地与国际接轨;在法治监管层面,按照国际规则,对市场的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防止内部交易等施以监管。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整合全球数据资源,实现平台协作,对跨市场、跨国界的金融活动实施“穿透式”监管。在资本管控层面,将涉及外汇和跨境资本的流动性管理,这将加快推动我国资本账户的双向开放先行先试,有效积累跨境金融资产交易的风险防控经验。

  与此同时,全球资管中心建设将更多地在业务规则标准、服务运营标准、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做到参照国际最优标准和最佳实践。随着人民币资产交易中标准化和非标交易品种的不断丰富、交易规模的持续扩大,对于资产评估、信用评级、增信体系、投资咨询等的巨大需求也将吸引更多的国外著名金融服务机构集聚创新,包括吸引世界主要银行、投行、保险、资管、基金公司以及各类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入驻;进一步扩大外商股权投资企业(QFLP)的试点范围和深化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的试点。同时,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境内外企业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业务中试点本外币合一离岸账户体系,参与离岸金融业务。这将为下一步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特别是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提供经验借鉴和路径参考。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