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多维视角 透视中国债券市场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书名:《中国债券市场的未来》
  作者:[德]席睿德 [奥]任志清 张龙梅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 徐云松
  当前,中国已拥有世界第二大债券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世界第二大信用债券市场,以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主权债券市场。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打破市场分割、实现互联互通,形成统一的市场与价格,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债券市场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市场效率。而中国债券被悉数纳入全球三大主要债券指数,则成为中国金融市场深化对外开放、融入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基于这样的宏观背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专家学者组织编著的《中国债券市场的未来》一书,以全球视野、多维视角的系统剖析与前瞻观察,深入分析中国债券市场的演进与发展历程,全面勾勒中国债券市场的层次、结构、特征、风险以及未来改革创新的方向。
  本书的作者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个部门(货币与资本市场部、亚洲及太平洋部、财政事务部、研究部、能力建设学院),以及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香港金融管理局等。通过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汇集在一起,本书将多维的视角、缜密的分析、详实的数据、代表性的国际实践以及对制度性细节的描述结合起来,在政策和实务方面做到了有的放矢、精准明晰。
  中国债券市场的成长、变迁与发展历程基于我国特有的制度禀赋和体制框架基础之上。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国家就发行了最早的国家债券“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旨在弥补财政赤字,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安定民生。改革开放后,1981年国家重新恢复国库券发行,按照当时规定国库券不得自由买卖,几乎完全依靠行政摊派,直到1988年国家批准部分城市开放国库券转让市场的试点,国债才逐步实现可流通转让。1987年国务院发布《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企业债券在国内出现,由于发行主体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债券发行需经严格的行政控制与审批,是具有政府信用、担保特点的准政府属性债券品种。1994年《公司法》的出台实施,从法律上明确了具有现代公司制度特征的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债券与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相伴而生,并在我国作为一种规范的融资手段得以发展壮大。此后,中国债券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层次更加丰富,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制度框架逐步完善,并渐进式地融入全球金融市场与金融一体化进程。
  本书正是通过全景式的描绘,多维度展现了中国债券市场的特殊历史与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系统全面地分析中国债券市场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和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从主权债券、信用债券市场,到快速发展的绿色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再到债券期货、资产支持证券、离岸人民币点心债券和离岸公司美元债券市场。书中深入探讨中国债券市场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改革关键领域,比如,债券市场深度广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政府债券流动性差,信用债券监管分割、隐性担保问题凸显,资产证券化市场法律体系不完善、信息披露不充分,外国投资者市场参与障碍,债券市场违约风险与金融脆弱性等。针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瓶颈与改革方向,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国际经验、细致的风险分析与切合实际的政策建议。
  债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债券市场所占份额达到70%-80%,股票市场所占份额仅为20%-30%。然而,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我国资本市场呈现“重股票市场、轻债券市场”的发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把债券仅仅作为股票的补充融资方式,导致资本市场层次单一与结构失衡,不利于直接融资比重的提升,抑制了资本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弱化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事实上,考虑到市场规模、融资需求、信用程度、政策传导、宏观调控、金融稳定等维度,债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大于股票市场,这意味着中国债券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广阔的空间与光明的前景,需要进一步推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全球金融市场。中国债券市场注定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持续发展和进一步开放将给中国和世界带来重大惠益。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