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报头版评论:夯实法治基础 提振债市信心
分析人士认为,打破债市刚性兑付是大势所趋,但要避免无序违约,防止恶意违约,否则发行人贪了“小便宜”,全市场将付出“大代价”。同时,保证风险有序释放的关键是完善制度规则,夯实法治基础,保证公开、公平、公正。
近期几起债券违约个案引发广泛关注,大的背景固然是事件发生比较集中、违约主体比较特殊、涉及债务比较庞大、牵扯群体比较众多,但违约行为的超预期性质起到了重要催化剂作用。投资者担心,在风险处置过程中反映出的外部支持能力或意愿不足的问题会变得普遍化。同时,部分违约企业存在优质资产划转行为,被质疑有“逃废债”嫌疑。
违约是债券市场在逐步成熟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自2014年发生首起债券违约事件以来,我国债券市场违约开始走向常态化,打破刚性兑付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投资者并非不能接受违约和损失,真正刺痛其神经、引起强烈反应的是违约的无序性和恶意性。
近期发生的部分违约事件,引起了普遍担忧:一是发行人客观还款能力可测但主观还款意愿不可测。二是部分中介机构涉嫌协助欺诈发行、操纵市场、信用评级注水等。三是投资人与发行人地位不对等,特别是在面对股东背景强大的发行人时,投资人权益难有保障。四是在侵害投资人利益的行为发生后,投资人维权困难。“逃废债”本质是将原股东的利益置于债权人的利益之上,践踏了债权优先受偿的基本法治精神。就影响而言,前面两点影响的是信用,导致市场无法对信用风险进行合理定价,后面两点则有违公平和秩序,伤及信用市场运行根基。
一般认为,有序、可控的债券违约,有利于完善信用风险定价机制,加快市场出清,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打破刚性兑付。无序甚至是恶意的债券违约,则会打击金融市场信心,影响债券市场功能发挥,甚至造成风险扩散蔓延而引发系统性风险,最终伤害的是实体经济。
21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委会议强调,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从大局出发,按照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坚决维护法制权威,落实监管责任和属地责任,督促各类市场主体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建立良好的地方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这释放了维护法制、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的强烈信号,重申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坚定态度,将提振投资人信心,促进债市恢复平稳运行。
当前,我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已超过110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市场的地位。今年债券融资规模增量可观,为抗击疫情、支持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符合各方共同利益,需要珍惜之,呵护之。随着各方加强认识和合作,近期部分违约事件所造成的冲击终将平息。债券市场有望走上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