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推动新型资本转化为投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胡月晓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单纯扩张货币并不能增加全社会的资本,只能增加资金,提高全社会和整个经济体系的杠杆水平。

  ● 转型升级的经济发展阶段目标,赋予了当前资本更多的技术特征和创新性。

  ● 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需要确保新型资本顺利转化为投资落实。  

  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需要完善经济运行机制,就经济发展的三要素(资本、劳动力、技术)而言,宏观经济管理在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所需的资本,以资本引领技术升级和劳动力结构调整。

  首先,宏观经济意义上资本不是资金,单纯资金并不能成为资本。资本是承担最后出资人风险的资金,资本总是属于某个所有者的,资金所有人如不想承担风险,只会给某个经济行为融资,现实中的表现就是借款。只有企业家才愿意承担经营的“兜底”风险,企业家是具有冒险精神的出资人,因此资本天然是跟企业家精神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单纯扩张货币并不能增加全社会的资本,只能增加资金,提高全社会和整个经济体系的杠杆水平。只有在全社会培育企业家精神,才能有效增加经济体系的资本。

  其次,资本和技术是密切联系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经济领域,投资都会带来技术的转移,技术内含于投资,也就内含于资本。资本蕴含着技术,不蕴含技术的是资金。改革开放之初,国内对资金的需求要远大于资本和技术;虽然现在国内仍然需要大力吸引外资,但现在吸引外资重点并不在于资金,而是资本,以及与之伴生的技术。就资金的稀缺性而言,国内的货币环境,决定了货币资金的状态。就当前国际经济形势而言,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经济实力虽已大为提高,资金也并不稀缺,但仍需要海外的资本和技术。

  第三,转型升级的经济发展阶段目标,赋予了当前资本更多的技术特征和创新性。显然,传统产业的资本、高科技产业的资本、风险投资的资本等不同类型的资本,其所蕴含的技术特征和创新精神是不一致的。我国当前需要重点培育的创新型资本集中在实业,尤其是制造业领域,而对房地产行业等投机性资本,则应该限制发展。资本的培育和形成,需要经济社会全面配套发展。资金的不足,货币扩张就可以解决。但资本不足,货币扩张基本无效。企业家精神、冒险精神等的培育,跟社会文化、时代变革等有关,也跟资本市场等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否有直接关系。

  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需要确保新型资本顺利转化为投资落实。中国经济转型要取得实际进展,第一要克服的障碍,便是培育适应转型、升级需要的资本,促进投资增长动力的再启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未来20年,投资仍将是第一增长动力。

  中国仍然存在的广阔投资空间是:东部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普及扩展、产业调整升级的新增和改造投资等。面对仍有无限潜力的投资前景,中国当前投资增长缺的是资本,而非资金。

  同时,需要大力推进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对当前形势而言,就是要克服国际贸易壁垒障碍。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是不可逆转趋势,“脱钩论”早已为世人所抛弃。过去一度流行的产能过剩观点,主要基于国内市场,是片面的,忽视了国际市场推展的重要性。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壁垒有重新上升趋势,如关税、交易限制等。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国家之间政策的协调性,许多国际贸易和投资发展的障碍,妨碍了市场的自由运作,使得经济干预主义抬头,也成为中国经济调整不得不面对的不利因素。

  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还需要克服内部调整障碍。经济转型时期经营困难程度的普遍上升,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僵化:僵化的价格、僵化的生产系统等,现实中可能体现为行业门槛的提高、政府管制的增加等。笔者认为,以上措施的实质,都是为了使经济调整平稳,但也延长了调整的时间,并牺牲了一定的经济自由性。要消除经济所面临的压力,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完善经济制度。克服内部调整障碍,尤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反垄断和反竞争。反垄断关注的是垄断对消费者的伤害(主要体现在价格上),反竞争关注的是对竞争对手的伤害,如限制对手进入等各种排挤竞争对手的非效率竞争手段。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