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锐评】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料显著增强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8年12月28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设于6.8632元。据统计,2018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累计贬值3290基点,贬值幅度为5.03%。2018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先升后贬,全年243个交易日里,有138个交易日贬值,有104个交易日升值,有1个交易日走平,双向浮动特征明显增强,浮动弹性明显增强。
2018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先扬后抑,呈现典型的倒“V”型走势,4月份成为分水岭。
2018年1月至4月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延续了2017年的升值走势。从中间价来看,2018年1月份人民币中间价一路上调;从2月初开始上行放缓,汇价转为波动下行,直至4月3日创出6.2764元的“8·11”汇改以后新高,该价位也成为2018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最高点。以此测算,2018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最多时升值2578基点,幅度为3.95%。
此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步入新一轮贬值进程,且下行过程颇为迅疾。同样以中间价为例,从4月份到10月份,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连续7个走低,各月分别贬值0.81%、1.18%、3.15%、3.02%、0.12%、0.8%、1.24%。年末人民币汇率重新趋于稳定。11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实现升值0.41%,12月份进一步升值1.05%。
从全年来看,2018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累计贬值3290基点,贬值幅度为5.03%。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主要受到中美经济与货币政策周期错位的影响。从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重新加大,着眼于逆周期调控的货币政策出现松动,央行接连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市场利率中枢出现较明显下行。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延续强劲复苏态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较为突出,美联储稳步实施加息和缩表,美元流动性趋于收敛,利率水平不断走高,中美货币政策“相向而行”,促使中美利差水平一度收窄至历史低位,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相应有所调整。另外,随着外部环境出现显著变化,市场对经济运行及汇价走势的预期也出现变化,外汇市场顺周期波动现象有所显现,阶段性地放大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幅度。
但应看到,2018年人民币汇率仍保持了总体稳定,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人民币对美元全年贬值幅度并不是很大,考虑到两国经济运行存在阶段性错位,汇价走势与基本面相对变化是大致匹配的。二是人民币在非美货币中表现仍相对稳定。据统计,2018年欧元、英镑、加拿大元等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对美元分别贬值约4.6%、6.3%、8.3%,商品货币中澳元、纽元兑美元分别贬值约9.7%、5.4%,新兴市场货币中印度卢比对美元贬值约9%,俄罗斯卢比对美元贬值约20%,与这些有代表性的货币相对,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幅度并不大,表现相对稳定。三是人民币汇率指数基本保持稳定。据外汇交易中心最新数据,12月21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2.91,约较2017年末贬值2%,幅度不大。
2018年以来,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对美元双边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双向浮动特征更加显著,这才是2018年人民币汇率运行的最主要特征。仍以中间价为例,全年243个交易日里,有138个交易日贬值,有104个交易日升值,有1个交易日走平,最大单日升值点数为492点,最大单日贬值点数为605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年化波动率较2017年明显提升,汇率弹性增强发挥了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季度以来,人民币汇率有所贬值。为稳定市场预期,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包括加强与市场沟通、重启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政策等。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重启了中间价报价“逆周期因子”。这些措施释放了积极信号,取得了积极效果。从8月份开始,随着美元涨势放缓,及逆周期调节发力,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开始趋缓,最终在11月份止住了连续贬值的势头。
展望2019年,随着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美联储可能调整加息节奏,美元上行风险有所下降,加上贸易环境出现积极改善迹象,人民币汇率面临的外部风险有望减轻,或将逐步走出2014年以来的贬值格局。
2019年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可能进一步增强。招商证券谢亚轩认为,增强人民币双向浮动弹性可带来多方面积极影响:一是汇率弹性的提升,有助于分化单边的汇率下跌预期。二是汇率的灵活调整有助于缓解国际资本外流的压力。三是汇率的灵活调整有助于反向溢出效应的发挥。四是汇率弹性的提升有助于加强国际间货币政策协调。五是汇率弹性的提升有助于改善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