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金融风险处置办揭秘:每位副市长挂钩一担保圈
一名国有行高管称,官员表达的是地方政府意志,他们挂钩的担保圈核心企业也往往是当地的行业龙头。
“今年计划拆解7个担保圈,目前已经成功拆解5个。”一个尚未大规模公布的信息,让潜行中的温州金融改革再度引发关注。
2014年6月,当地市金融办、经信委等政府机构牵头,组建金融风险处置办。参与的政府机构阵容“豪华”, 包括了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人行温州市本级的金融监管系统,以及温州市本级的地税、公安等部门共计抽调二三十名人员组成,下设综合协调组、银企协调组、司法协调组等工作小组。
“金融风险处置办由市政府直管,协调破解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问题。”一名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的直管官员是新任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毅。这名上任公示还不到半月的前央行官员,在首次公开调研活动上就着重针对当地的“两链”化解做了重点调研和计划性部署。
这种 “圈子挂钩市长”的处理模式,到底能否降服担保圈债务链条,目前显然还无法下定论。“现在讲起来比较简单,那个时候是没日没夜的讨论。细致到发个短信都非常有讲究。短信发出去之后,三四个人很快就回复了,大概有六家没有回。有三四个人就是不同意清偿方案。”
这种尝试也可能会被其他地区借鉴。基于此,温州金融办相关人士在9月9日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担保圈的拆解情况,目前不便对外公布,“还在推进中与突破中”。
政府介入手法和效应
一份当地金融监管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温州全市重大风险担保圈有28个,涉及信贷金额507亿元。这个数据截至6月底,分别比2014年年初下降5个和111亿元。
“这是年初下达的任务,每个副市长挂钩一个担保圈。”当地一名金融监管机构官员介绍,几乎是每个圈子每月都有处置交流与探讨的例会,市领导是会议的组织者。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个渠道证实,从政府机构梳理出的不良担保圈,目前被确定为28个,牵涉金额500多亿元。
显然,数据显示,当地“两链”拆解任重而道远。
所谓“两链”,是当地对企业资金链和银行贷款担保链的简称,拆解主要针对担保链。由于温州区域金融不良处置被外界高密度关注,当地对此显得非常谨慎。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曾对拆解事宜做过简单报道。但拆解成效与问题,当时未曾呈现。
冰冻数尺,非一日之寒。
“这是一个波段式的轮回过程。”浙江法院系统一名法官称,担保链危情,在全国范围内的蔓延,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此,相关司法系统的一些会议中,温州担保链的处置,成了常规性议题。
担保圈,指多家企业通过相互担保或连环担保形成的信贷利益共同体,一度是银行针对企业资产不足而设置的信贷风险防控安全网和安全链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采用。
此前温州危机之初,很多企业深陷担保链泥潭中,不仅举债企业濒临死亡,也把一批为其担保的好企业“套死”。当地参与处置的部门代表们几年来逐渐总结出经验:把这些企业解套出来成为当务之急。
对于政府介入处置的效应,或许胡福林是最有深刻体验的。最初因资金链问题他跑到国外,接着政府介入处置,原本40多亿元的受案标的,现在基本在瓯海法院通过司法重整成功处置。
“政府介入与否,并非指有具体行动可以明显去决定(处置方向),但代表一种信心。”在当地,这种观点成了政企银多方人士的共识,并将这种给予信心的力量称为“正能量”。
“副市长担纲,其实也是市领导挂钩的意思。”浙江省政府一名一直参与温州金融处置项目申报对接的工作人员透露,温州危机爆发之初,企业主跑路,担保企业在银行抽贷、催贷中被拖死,社会一片恐慌。
在银行的建议下,当地政府向浙江省市政府报告,组成联合工作组,对陷入担保链的企业逐一分析,一厂一策,分别对待。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对效益差、风险大的企业往往会启动破产程序。推动优质龙头企业,对担保企业进行收购、兼并与重组。
对重组中产生的股权结构变化、税费等问题,采取灵活、优惠的政策处理。对效益好前景好、只是短期周转不开的企业,政府部门出面与银行协调,给还款以宽限期,以时间换空间,企业出具承诺书,将贷款挂账停息。
最后,上述方案都未走通的企业,由省市政府发债或成立国有担保公司,减值收购其不良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