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调查40万企业:经济走势“谨慎乐观”
环比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中国经济三季度的运行 “成绩单”带来了惊喜。
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经济复苏态势初现端倪。
对于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用12个字概括,“总体平稳、稳中有升、稳中向好”。他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运行的可能性比较大,中国仍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的进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距世界水平和应该达到的水平空间还很大,这样会激发投资和消费的潜力。
根据盛来运的说法,国家统计局为了解和准确判断后期的走势,做了40万家企业的调查,其中25万家是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对这些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一些企业家对后期的判断走势还是谨慎乐观的。
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就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增长复苏的可持续性。在基线假设中,三季度可能是经济复苏的顶峰,而2014年GDP增速可能会降至7%左右。
“三驾马车”指标有回升
一季度GDP增速不及预期后,二季度中国经济又在相对低迷中度过,产能过剩等问题绊住了中国经济向前的脚步,而7.5%的季度GDP增速又令人担心全年目标的完成状况。
情况在三季度发生了明显改变。除三季度GDP增长7.8%,比上半年回升0.2个百分点之外,盛来运还列举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三季度增长10.1%,比上半年加快0.8个百分点,投资、消费、出口,这些关键的指标都有些回升。
就经济回升原因,盛来运也总结了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国务院及时创新宏观管理方式,明确调控区间,这对引导社会预期、增强企业的发展信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围绕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经济平稳运行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很多发达经济体从今年二季度开始缓慢复苏,这对扩大稳定并出口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财苑)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工业部门库存周期的积极变化,也是推动三季度经济增长反弹的重要因素之一。
汪涛认为,政府决心稳增长的表态、放松流动性条件的举措、自6月底以来加快基建相关的财政支出等,都帮助提振了企业信心、助推了补库存。
盛来运出示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45.9%,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55.8%,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是-1.7%,拉低GDP为-0.1个百分点。
经济继续上行有压力
国家统计局为了解和准确判断后期的走势,做了40万家企业的调查,其中25万家是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对这些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一些企业家对后期的判断走势还是谨慎乐观的。
工业企业中,认为四季度或者以后一个时期经济与三季度相比基本不变的比重占65.1%;认为四季度比三季度向好的方向发展的、生产有可能加快的占22.8%;认为四季度可能不如三季度的只占12.1%。
盛来运说,去年四季度经济增长基数会对今年四季度同比增长产生一些变化,经济继续上行确实有些压力,但是总体来讲,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这也基本符合市场经济学家的判断。汪涛表示,由于一定程度上受到补库存势头减弱的影响,今年四季度经济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这一趋势也有可能延续至明年一季度。
事实上,由于过去几个月里供给增长领先于需求和价格变化,加上价格也开始承压,9月份黑色金属行业工业生产增速已经放缓。
据统计,年初至今,粗钢产量同比增长超过8%,大幅高于2012年同期的3.6%。近期PMI也显示未来制造业活动可能会有所走弱。
期待三中全会释放改革红利
朱海斌则更加看重政策风险对基本面的压力,“目前来看,实现7.5%的经济增速目标无虞,三季度推出的促增长措施主要是为解决当时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
他认为,在即将于11月举行的三中全会上,经济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将重新成为政策的重心。这意味着政府可能将加大力度解决经济中的主要结构性问题,例如部分关键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财政不平衡和房地产市场泡沫。这可能将在短期内影响经济增长。
但经济走稳已被认可,其中投资功不可没。交通银行报告就认为,由于“稳增长”政策重心仍是“稳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方面,预计四季度受政策支持以及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仍可能保持较高增速。
而在出口端,该报告判断,自10月起,欧美传统出口市场相继进入传统的消费、生产经营旺季,预计源自欧美市场的需求订单会有所回升,这可以抵消新兴市场国家的颓势,出口可能会平稳的保持在8%的水平。
上述经济学家们都认为,四季度宏观基本面关注的重点已不再是经济增速的细微变化,而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能否继续释放改革红利,在土地、户籍等环节有所突破,开启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