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前总统、IMF前总裁 霍斯特·科勒
今年,我们见证了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许多重要事件。例如,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日程、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英国脱欧、美国大选。我们看到了一种趋势——主要国际力量日趋敌对。此外,中东极度不稳定,全球经济的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
我们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当今的世界,而这两种方式是互相对立的。一方面,当今世界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有合作,带领我们前进的,也只有合作,而绝非对立。另一方面,适者生存的现实,又让很多国家产生了对立,让局势变得非常糟糕,也非常复杂。在这两种方式里,只有一种能保证我们人类的未来——如果我们希望看到世界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从而造福世界人民,除了合作,我们别无选择。
我将试图论证我的观点。下文将分成三个部分:首先,当前人们对于全球化的争论。其次,探讨中国在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承担的责任。第三,分析中欧关系如何促进世界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努力让全球化变得更好
第一,不要拒绝全球化,而要让全球化造福所有人。
现在,出现了一种非常新的也是非常奇怪的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言论,世界贸易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正在减弱,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正在加强。在新兴经济体和西方国家,都有民族主义者试图利用恐慌和不确定性为自己争取利益,比如在英国的脱欧公投中、在美国总统大选中。美国新当选的总统说美国第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全球化投的不信任票。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近现代史中,闭关锁国的国家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随之而来的贸易保护主义,加重了危机的程度。作为一位柏林市的市民,我可以说,柏林的繁荣开始于柏林墙倒塌之后,而不是柏林墙修建之时。所以,我们不要再重蹈历史的覆辙。
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不仅仅是社会和经济的进步,还有科学和文化的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暴力冲突的数量减少了,许多致命的疾病也被根除了。在过去的50年中,人的平均寿命增加值比早前1000年的增加值还要多。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开启了融入世界经济的新时代,仅仅在中国,就有8000万人脱贫,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卓越成就。在发达经济体中,全球化也造福着大部分人,贸易让家庭实际收入翻了一番。在德国,战后的经济恢复离不开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开放。现如今,德国每四个工作岗位中就有一个依赖出口。
即便全球化满足了大部分国家、大部分人的利益,我们也不能否认,全球化当中也造就了一些失败者。例如,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现在的状况要比新千年之前推算20年的状况更加糟糕。在美国和欧洲,情况也是一样的,由于中国大量的劳动力进入了全球经济,发达地区劳动者的薪酬面临着下降的压力,尤其是那些没有技术的普通劳动力,很多人失去制造业的工作。在中国,收入的差距也正在拉开,城乡差距明显。生态破坏的后果我们也不应该忽视,目前看来,全球化最大的受害者正是我们的星球,全球变暖的速度目前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程度。
所以,我们不仅仅要进一步全球化,还要更好的全球化。和平的全球化才是好的全球化,创造财富的全球化才是好的全球化,财富创造公平合理且具有可持续性的全球化才是好的全球化,不破坏我们星球的全球化才是好的全球化。简而言之,造福所有人的全球化才是好的全球化,同时造福人类和地球的全球化才是好的全球化。
我们要怎么样才能让全球化变得更好呢?这就需要,在每一个国家,都没有人在全球化过程中掉队的,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社会稳定和医疗保险的合理部分,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他们为国家繁荣所做的贡献。这需要我们加大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力度、鼓励区域融合。
我们还需要引导生产方式与碳排放脱钩。以往过度依赖化石燃料,是不可持续的,现在已经接近了地球的极限,这会破坏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
我们也需要振兴世界贸易,目前贸易的增长速度低于全球经济的增速。TPP以及其他区域性的贸易协定,并不适合多边贸易体系的完善。我以前就说过,放弃多哈回合贸易谈判,就是放弃多边公平的贸易体系,这绝对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这也是世贸组织所做的一个错误决定。
更重要的是,欧洲、美国和中国,需要为非洲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让非洲成为全球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如果非洲没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的世界也不可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因为非洲的人口在未来30年将增长一倍。
如果各国都回到短视的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如果大家都认为国际事务是一场非你即我的游戏,我们就没有机会去寻找解决我们所面临问题的方案。只有互惠互利的、明智的分工和合作,才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对抗金融危机、战胜流行病,让经济的增长让位于底层数十亿人口脱离贫困。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对这些倡议做政治上的投入。我们需要依赖合作,而不是对立。
今年,防止全球变暖和遏制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正式生效,联合国的所有成员国均通过了《203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我看来,这两份协定都是推动我们星球变化的优秀框架协议。这两份协议也给了那些退缩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中国在世界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第二,繁荣和包容的中国是中国之幸,也是世界之幸。我相信,一个繁荣和包容的中国,将对全球化做出重大的贡献。
根据中国的“十三五”规划,6.5%的GDP增长速度对于中国在2020年构建全面小康社会是非常必要的。增长会创造繁荣,增长也能给中国改革提供必要的空间。中国经济增长在过去的几十年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中国未来的增长不应该只体现在数字上,还应该体现在增长的包容性上面。2008年以来,中国最贫困的10%的人口平均收入的增长已经超过了中国最富裕的10%人口的平均值的增长,这是非常好的消息。但同时,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高于智利、墨西哥、土耳其(OECD中不平等程度最高的一个国家),所以,贫富差距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我坚信,中国有能力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
除了包容之外,让中国的生态具有可持续性也是一个核心目标,这不仅仅关系到中国人民的健康和福祉,也关系到世界的健康。中国在世界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也意味着中国需要在世界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尤其是在生态转型方面,中国要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我们在《巴黎协定》中看到了中国对于碳减排的雄伟目标,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也进一步反映了这一决心,我对此感到尤其高兴。中国经济要从传统模式转型到环境友好型,我们要面对这些挑战,解决面临的难题。
繁荣、包容、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目标,也应该是其对外政策和贸易政策的指导方针。非常好的一个例子就是“一带一路”倡议,这个倡议的提出非常符合时机,它连接了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几十个国家,加强这些国家之间的联系和友好关系。为了实现这一承诺,我们需要使“一带一路”成为更好的全球化的一个标杆,我们必须让这一倡议以一种和谐的方式满足当前国际形势的需求。
我们必须以开放和包容的模式进行规划,这一倡议应该是非排他性的,也应该是非竞争性的,并且需要间接地服务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一带一路”的官方备忘录我已经看了,它为我们设定了非常正确的发展基调。其中写道:“包容不同的文明,尊重不同国家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支持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从而能够实现所有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共同繁荣。”
“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中国走出去,同时也是中国自身的开放。
中国和欧洲指引合作的道路
第三,欧洲和中国建立更强大的合作关系,可以实现更好的全球化。
我想首先说一下德中关系。德中关系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今天,德国是欧洲唯一一个与中国定期举行政府间协商的国家。2014年,欧洲对华出口的货物半数来自德国。德中两个国家都是重要的制造大国,也是重要的出口大国,当然也都是自由贸易和投资制度的受益者。我们现在正在遭遇巨大的来自于贸易保护主义的阻力,德国和中国需要共同努力守护长久以来建立起的伙伴关系,再共同成为各自地区的领头羊。
然后我们来说欧中关系。去年,我们刚刚庆祝了欧盟与中国建交40周年,包括双方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如今,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欧洲最大的进口来源国。我们需要继续保持对未来关系的乐观,但任何的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最近中国的一篇文章指出,欧盟正逐渐透露出一种封闭的倾向,已经不再是自由贸易的拥护者。英国的脱欧更让我们对此感到担忧。
欧盟现在对中国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这部分反映了中国市场还是存在一定的壁垒。有些欧洲人担心,欧洲的公司会被中国的公司收购,最近几年,中国人在欧洲的投资已经创下了历史新高。但我认为,这是完全不需要担心的,因为所有的对外投资都是双向的,对双边的繁荣都是巨大的机会。欧洲在中国的投资已停滞许久,还有一些在审慎撤离华投资,他们在华知识产权得到的保护力度也有不足之处。但我相信,经济关系应由相应的原则和规则加以治理,一旦这些规则建立起来,就应该适用于参与的各方。
毋庸置疑,贸易层次的提升,必然会导致摩擦的产生,各方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是正常的,但不应该阻碍大的趋势。我的愿景是振兴欧洲和中国的伙伴关系,为更好的全球化担当先锋。
全球化的成果危在旦夕,让我们鼓起勇气,改革我们经济贸易的各方面,以包容和可持续化的方式改革。我们需要加强多边体系的建立。面对当前的危机,我比任何时候都坚信,21世纪将会是一个合作的世纪,让中国和欧洲指引合作的道路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