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破解有效需求不足 公共投资大有可为
扩大国内需求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扩大内需方面,包括城市更新改造、城市生活配套相关领域在内的公共投资空间还很大,可以发挥有效投资的杠杆撬动作用,在较短时间内推动需求端发生显著变化。
发挥投资杠杆撬动作用
张斌认为,从中国经济运行态势来看,可以看到生产力进步、产业升级、出口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等多方面亮点,供给端扩张能力较强。但在需求端,居民收入、企业盈利增长预期仍然偏弱。对比供需两方面的力量,供给的力量较强,需求的力量偏弱。扩大内需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一项突出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张斌说,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两者都很重要,但消费和投资的属性不一样。从中长期来看,需提高消费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占比。但也要看到,消费的变化相对稳定,是慢变量,在短期内很难有非常大幅度的增长。同时,消费增长建立在企业盈利预期、居民收入预期改善的基础上,也是相对被动的变量。
投资则是快变量,特别是政府部门投资,通过政策操作能够推动其在短期内出现较大变化。投资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引导,也是相对主动的变量。
在张斌看来,要破解有效需求不足,在短期内让需求发生比较显著的变化,投资能发挥杠杆撬动的作用。通过扩大投资,还可带动全社会收入水平提升,这对提振消费也会有帮助。
公共投资尚未饱和
近年来,陆续出现了一些担心基建趋于饱和、投资效率下降的声音。在张斌看来,断言我国公共投资饱和为时尚早。
“过去一些年,我国在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取得长足进步。从国际横向对比来看,我国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已接近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但这并不代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做完、没空间了。”张斌说,在公共投资领域,包括城市更新改造,与城市生活配套相关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地等建设方面,我国还有较大空间。
他认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投资,对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发挥城市规模集聚效应、提升城市竞争力非常有帮助,且空间巨大,是非常值得做的一件事。
张斌表示,公共投资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应更加突出其公共属性和社会服务属性。对于此类投资项目,需要做好与之相匹配的融资安排,同时在建设和经营管理方面,还要引入一些专业机构,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此外,张斌认为,增加公共投资将为民营企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公共投资意味着增加政府支出,这对改善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非政府部门的收入预期、现金流、盈利表现都会有帮助;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有望深入参与公共投资相关项目建设和管理运营。对于公共投资而言,政府更多是项目建设的出资方,在项目建设、管理运营等环节,均可吸引更多民营资本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