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中证网
返回首页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镇”了不起丨“纽”市场“扣”创新:小地摊“摆”出40亿元大市场

新华社

  新华社杭州12月19日电(记者郑可意、刘铭翔)从石板桥上的纽扣摊,发展为年产600亿粒纽扣,占国内市场一半、全球市场三成,年销售额40多亿元的“纽扣之都”,浙江省永嘉县桥头镇40年间的蜕变,离不开一位叫王碎奶的妇女。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王碎奶还是村里的一名妇女干部。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碎奶得知有外地客商,积压了不少纽扣,成色、质量都不错。王碎奶花了一番功夫,说服他们把纽扣包给自己来卖。

  这些价格低于当地的纽扣,王碎奶一摆出摊,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尝到甜头的王碎奶,决心出去看看,她和家人一起,前往江苏等地,从厂家淘回几十斤纽扣,就在家门前的石板桥上摆起了摊。不到一个礼拜,这些纽扣就赚足了全家人在地里干一年的收入。

  图为改革开放初期,桥头商贩摆摊卖钮扣的主要地段,即当地的石板桥。新华社发

  小小纽扣这么能赚钱,王碎奶越干越有劲。王碎奶的纽扣摊成功后,桥头镇越来越多的“王碎奶”加入了进来,石板桥连同周边的街道,形成了桥头镇“纽扣一条街”。

  纽扣越卖越火,生意越做越大。方圆几十公里的人来了,嘉兴、上海一带的人也来了……桥头镇,渐渐成了一个纽扣贸易集散地。

  1983年2月,第一批在石板桥上摆摊的42户人家,首次领到了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成为第一批纽扣个体工商户。

  也是在这一年,桥头镇诞生了我国农村第一个专业小商品市场——桥头纽扣市场。

  “我们不仅要保住这个山沟沟里发展起来的市场,还要越做越大,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如今的王碎奶已年近八旬,回忆起当年的摆摊创业情景,话语中仍激荡着豪迈与喜悦。

 图为浙江省永嘉县桥头镇的风貌。新华社 发

  岁月倏忽跨越四十余年,如今的桥头镇已孕育出了250余家纽扣企业,纽扣产业从业人数约1.6万人,产品销售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达40多亿元。

  时值冬月,新年将近。温州高尔达钮扣饰品有限公司早早就定下了年新品的初稿,进入打样阶段。“正月初八或初十,市场就开业了。那也是最热闹的时候,全国各地的辅料商都到这里挑选新品,挤得水泄不通!”说起每年属于桥头镇的“红火时刻”,公司董事长高黔难掩笑意。

  自2018年起,高尔达钮扣几乎每年都保持5%到10%的营收增长规模。高黔说,这是企业不断开发新品款式的结果。“不仅是国内市场,针对不同国家、地区,我们也在创新,以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

  最近两年,公司结合国风热潮,亮出更多“自选动作”,在色彩、花纹、材料搭配等多方面创新探索,推出了盘珠扣等多款新爆品。

  不仅高尔达,创新是整个桥头镇的“秘笈”:70余家钮扣公司及加工厂,在两三个月内研发出近3000款国风钮扣新品。

 图为浙江迈利达集团生产的陶瓷纽扣。新华社记者 刘铭翔 摄

  而在浙江迈利达集团的纽扣展厅,人们好似置身于一场精心筹备的小型展览:陶瓷纽扣样式精巧,还可作扩香片;可再生纽扣则呈现别样的纹理与独特的“旧色”,蕴含着独特的复古韵味……

  “去年,单陶瓷款产品,我们就卖了1000万粒。”总经理邹青青说,一味“卷”低价,企业的路是拓不宽、走不长的。要着眼新材料,重视环保发展,才能打开创新之门。

  纽扣属于服装的小部件、附属品。许多人总是将其与“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少”等挂钩。但在今天的桥头镇,高档纽扣一粒就能卖出十几元,是典型的高附加值产品。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桥头镇,纽扣产业始终奔跑在创新的赛道上,致力于让产品年年有新貌,供全国、全球的服装商选购。

 

  图为王碎奶在家中展示荣誉证书。新华社记者 刘铭翔 摄

  从传统工艺走向现代制造,从淘积压货到自主设计,从桥头摆摊到卖向全球……今天的桥头纽扣,早已不是简单的功能性小物件,还是彰显个性、表达文化的载体,浓缩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一粒粒纽扣,从桥头镇出发,“系”住了人情温暖,“解”开了致富之道,也“扣”准了产业未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