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补齐城市现代化治理短板——厦门城中村治理一线观察

新华社

  新华社厦门9月7日电 题:补齐城市现代化治理短板——厦门城中村治理一线观察

  新华社记者郑良、陈弘毅、黄韬铭

  城中村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出现的特殊社区。在不少超特大城市,城中村的存在,让众多务工人员能够以较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原因,城中村成为矛盾纠纷、事故案件多发的区域。

  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既是难啃的“硬骨头”,更是要直面的“必答题”。从2023年4月起,福建省厦门市以现代化治理理念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改造,计划用3年时间,通过党建引领、居民参与、多方投入,努力将城中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

  治理风险隐患 让城中村居民“住得安全”

  海沧区新阳街道新垵村毗邻工业园区,人口约10万,是厦门岛外人口最多的城中村,全村出租屋2125栋,空中缆线密布,用水用电长期超负荷运转,违章搭盖、占道经营等问题突出,火灾事故、各类案件曾长期呈多发态势。

  在厦门,近六成的火灾和治安案件发生在城中村。“要让老百姓住得安全。”厦门市副市长张志红说,针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城中村安全隐患和人居环境问题,厦门加大财政投入,电力、通信运营商等国企共同参与,撬动社会投资,改善城中村基础设施,排查各类安全隐患,提升群众安全感。

  新垵村村民邱淑惠家有45间出租房。她告诉记者:“之前最担心租户电动车起火。去年以来村里统一规划消防技改,电动车统一室外停放,还增设了防火门,租户和我们心里都踏实了许多。”

  记者在多个城中村看到,村里打通了巷道,建了消防站点,添置了消防巡逻车,一些村还定制适合城中村狭窄道路的“新型水带铺设车”,配备专职应急综治队伍。一旦发生火灾等事故,3到5分钟就能应急响应到位。

  推进缆线入地,让村民“抬头见蓝天”。国网厦门供电公司二级职员罗斌告诉记者,电力部门派出专门队伍驻村,详细勘察摸排,重新规划强弱电走线,并对变压器扩容或设置变电箱,消除用电隐患。“目前已启动71个城中村电力提升改造,改造完成了42个村。”

  厦门市住建局局长李德才介绍说,推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以来,厦门以“缆线入地”为切入点,新增布放弱电光缆580万米,新增供电容量22万千伏安,清除违章建筑102万平方米。通过治理各类风险隐患,2024年1月至8月,全市城中村火灾事故同比下降41.7%。

  党建引领 数字化夯实治理之基

  形成治理合力,关键是通过党建引领,整合基层治理资源。厦门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赖祖辉说,在建强村(社区)党组织的同时,厦门通过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村社党支部—村民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探索以社区党委为主的城中村“大党委”议事协商平台,将党建触角延伸到城中村神经末梢。

  走进湖里区殿前街道马垅社区,街面宽敞整洁,抬头可见“无线美”的蓝天。“仅一年多时间,马垅社区变了模样,这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殿前街道党工委书记唐达达说,社区成立党委领导下的综合治理委员会,邀请村民和党员代表等参与进来,每周组织活动,包括政策宣讲、共商共议、邀请代表监督施工等,让更多群众参与城中村治理。

  城中村治理难题之一是人员复杂、情况不明、底数不清。厦门探索将城中村的人、地、事、物、情等信息数字化,着力打造智慧社区、提升治理能力。

  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位于风景优美的环岛路,背山面海,是热门旅游打卡地,一年客流量近300万人次。由于人员密集、流动性强,住租房数量、风险隐患点等情况难以实时掌握。

  在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智慧管理平台,墙面大屏上实时显示着楼栋、车辆、路面等信息。滨海街道党工委书记赵珂告诉记者,街道各村梳理辖区各类信息,网格员逐一采集,录入平台,实现动态管理,推动城中村治理实现数字化运行。

  “同吉大厦楼顶冒烟了,赶快派人去现场处理。”7月2日下午5时51分,湖里区后浦社区工作人员从智慧平台监控到这一情况,第一时间发出预警,社区网格员迅速赶到现场,快速完成处置。

  湖里区委书记吴新奎说,湖里区建设数字管理平台,建立集5G机房、智慧平台指挥中心、网格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站房,实现城中村实景建模。自平台建立以来,先后识别预警事件万余起,提高了城中村治理信息化水平。

  2023年,厦门首批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25个村,刑事警情下降35%。今年推进的46个村,上半年刑事警情同比下降23.98%,治安警情同比下降9.71%。

  注重文脉传承 增强“造血”功能

  记者调研了解到,厦门多数城中村村财收入来源单一,土地产出率较低,但不少城中村人文历史深厚,文物、风貌建筑、历史街区等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至今仍保留原有的传统村落肌理。

  在推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中,厦门注重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其现代价值,因地制宜活化利用,规划文化创意以及产学研等业态。

  在黄厝社区,一栋曾经破败的“黄厝大队楼”迎来新生。这座建于1964年的两层砖石结构小楼,承载着黄厝作为海防前线村的记忆和乡愁,但后被转租用作小加工作坊等,区域杂乱老旧。通过修缮加固、景观改造,大队楼、礼堂、广场被打造为当代艺术馆等展厅,古厝焕发出新生机,逐步成为塔头社的“人气颜值担当”。

  挖掘资源禀赋,做好两岸融合文章。集美区后溪镇后溪村是福建省传统文化保护村落,保存有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城隍庙。集美区委副书记苏国辉说,后溪村在改造中同步规划产业提升,打造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如今已初具规模,每年吸引上千名两岸大学生在此交流研学。

  传承保护文脉的同时,厦门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让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城中村治理中来,通过引进平台公司,以及村集体合资成立项目公司等,对城中村公共设施建设、智慧平台管理、产业提升打造等进行一体化运营,发展城中村多元业态,增强“造血”功能。

  记者在湖里区围里社区看到,昔日杂草丛生的闲置用地正打造文创街区,集装箱商铺、后备箱集市等业态正在布局,废弃的古厝群重新修缮,篮球场、停车场、居民叙事花园等公共设施也在规划建设,社区正焕发新活力。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